密斑刺鲀

密斑刺鲀科(Diodon hystrix),又名密斑二齿、刺龟、六斑刺鲀、气瓜仔,为二齿鲀科刺鲀属下的一个种。密斑刺鲀皮肤有毒,不宜食用。夏威夷和塔希提岛(Tahiti)的居民常食用。可饲养在水族馆供观赏。

形态特征

背鳍14-17;臀鳍14-16;胸鳍21-25;尾鳍9。体长为体高3.6-3.9倍,为头长2.7-3.4倍。头长为吻长2.6-3.8倍,为眼径4.0-5.8倍。

体长最大可达91厘米。体长椭圆形或长圆柱状,宽而稍平扁,头和体前部粗钝。尾部圆锥状,尾柄短,后端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6-2.3倍。头较大,头背缘在眼后方宽而平,在眼前形成一钝角,体长为宽2.4-3.4倍。吻宽短,背缘陡斜,前端稍尖突。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眼间隔宽为眼径3.2-4.8倍。鼻孔每侧2个,在皮质囊状鼻突起的两侧,位于眼前方。口较小,前位,浅弧形。上下颌齿各愈合成1状大齿板,无中央缝。唇肥厚。鳃孔侧位,直裂,鳃孔长为眼径1.1-1.35倍。

头体除吻部及尾柄后部外均被粗棘,前部棘具2棘根,能自由活动,后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动。胸鳍后方棘最长,其长为最长额骨棘1.3-2.2倍,为眼径2.2-2.6倍。尾柄背部有小棘。吻端至背鳍起点具15-19棘,吻端至臀鳍起点14-19棘。眼前缘无1指向腹面的小棘。鳃孔上方有2不能活动的棘。眼间隔处有3-4横行棘,每行6-8个。背鳍1个,圆刀形,位于肛门后上方。臀鳍与背鳍相似,位置稍后。胸鳍宽,侧中位,圆截形。无腹鳍。尾鳍圆形。

头体灰褐色,体腹部灰白色,头体密布黑色小斑点,斑点小于瞳孔,它的分布不一定在棘基上。头腹部在眼下方有1褐色弧形横带,常有分支延伸至眼与鳃孔间。背鳍、臀鳍和胸鳍灰褐色,各鳍基部有黑色斑点分布,臀鳍在大形标本上斑点明显,较小个体则不明显,但基部深褐色。尾鳍灰褐色,有许多黑色斑点。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在东太平洋,从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州智利,包括加拉巴哥群岛;在西大西洋,从百慕大群岛群岛、马萨诸塞州美国)与墨西哥湾北部到巴西;在东大西洋,分布于北纬30°到南纬23°之间;在西印度洋,从红海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岛与毛里求斯

国家

存在:阿尔及利亚东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岛、巴西(林达德)、英属印度洋领土、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智利(复活节岛)、中国、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国(克利珀顿群岛)、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直布罗陀海峡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教共和国、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基里巴斯群岛、凤凰群岛)、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纽埃岛、诺福克岛、北马里亚那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留尼汪岛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主岛)、阿森松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岛、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豪兰贝克群岛、约翰斯顿岛、威克群岛)、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也门

栖息环境

密斑刺鲀是热带暖水性鱼类,栖息于内湾或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礁面,栖息深度8-50米。成鱼在近海徘徊,如洞穴、沉船、暗礁和岩壁等提供庇护所的区域周围。通常生活在珊瑚礁群的洞和裂缝中。

生活习性

密斑刺鲀白天常躲在礁缘下方或驻足于水层中,晚上出来觅食,下巴结实,以甲壳亚门海胆腹足纲等为食。就像某些鸟类能够用强壮的喙裂开坚果一样,密斑刺鲀也可以用其强壮的喙状嘴裂开海胆的外部骨架。幼鱼为浮游鱼类,直到达到20厘米长,然后变成底栖动物。

近种区别

密斑刺鲀与其近种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非常相似,后者也被刺覆盖。它们可以通过注意不同的体形和皮肤上不同的斑点模式来区别。密斑刺鲀比六斑刺鲀大,头更宽,身体和鳍上有黑色的小斑点。六斑刺鲀的皮肤主要是较大的斑点或深色斑点,这些斑点只出现在身体上,而不是鳍上。

繁殖

密斑刺鲀的广泛分布可能归因于卵和幼鱼处于中上层或开阔的海洋。卵呈球形,随水流而漂流,约五天后孵化。早期的浮游幼体仍然存在大量卵黄,缺乏功能性的嘴,也没有发育完全的眼睛及色素沉着。需要几天的时间,卵黄才能用完,身体才能发育到幼体真正像鱼的地方。浮游幼体通常与大块浮游海藻(称为海藻)混在一起,并且经常被海豚比目鱼食用。这一浮游阶段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但是在某些时候,幼鱼会游到较浅的水域成长为成鱼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无危(LC)。

动物学史

密斑刺鲀最早由林奈(卡尔?冯?林奈)于1758年描述并命名为Diodon hystrix。属Diodon源于希腊语单词“di”=2和“odous”=齿,而种名hystrix则从希腊语翻译为豪猪。同义词包括Diodon hystrix hystrix Linnaeus 1758、Paradiodon hystrix Linnaeus 1758、Diodon histrix Linnaeus 1758、Diodon hystris Linnaeus 1758、Diodon hystrax Linnaeus 1758、Diodon brachiatus Bloch &Schneider 1801、Diodon punctatus Cuvier 1818、Diodon spinosissimus Cuvier 1818、Diodon nudifrons Jenkins 1903、Diodon armillatus Whitley 1933、Diodon totara Curtiss 1938。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