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泉书院)位于株洲市炎陵县,1977年9月15日,郭沫若题写了陈列馆馆名。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简介
炎陵县纪念馆即洣泉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泉书院。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市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洣泉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洣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
1928年3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离开井岗山,接应湘南暴动部队。途中,第一师第―团首次攻克酃县(今炎陵县)县城,并在洣泉书院门前大操坪召开上千人的群众大会。同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军队湘南回师井冈山市时,再次来到县县城,当晚,他就住在?泉书院后厅右侧的房子里,第一团团部亦设在书院内。毛泽东和团长张子清等在这里部署了接龙桥战斗,胜利完成了掩护湘南暴动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任务。
泉书院原名烈士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黄龙书院旧址上兴建。嘉庆二年(1797年)增修斋舍,并根据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洄澄澈,环带一邑,改名为“洣泉书院”。书院呈三进两厢式建筑形式。1970年,在书院左侧兴建了“毛泽东在酃县革命活动陈列馆”,陈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辈革命家和工农红军在炎陵县的革命活动及奉县的革命斗争史。1977年9月15日,郭沫若亲自题写了陈列馆馆名。
建立
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南炎陵县(原酃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转战于此,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写了近万条宣传标语。2006年9月26日,全国第一个红军标语纪念馆主体工程在炎陵县开工建设,老区人民欢欣鼓舞。洣泉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洣泉书院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启迪后人的宣教阵地,也是颇具古色古香民俗文化特色的观光胜地。1997年省文物局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地”并改馆,注入三部分宣教内容,以图文并茂形式再现历史事实,对外开放展出。第一部分为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第二部分为十八年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展;第三部分为炎陵县博物馆炎陵名人陈列。
参考资料
炎陵红军标语调查.中国文明网.2017-11-03
炎陵系列革命遗址.天下湖南.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