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畔正式成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通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
简介
2011年 4月22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八景之一的木兰湖畔正式成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通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代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宁波基地和青岛基地表示祝贺。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
我国水域广阔,水下文化遗产丰富,在整个文化遗产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得到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为构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整体布局,2009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针对近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青岛基地。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已连续多次在东海、南海开展古代沉船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抢救工作,取得广泛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将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十二五”全国文化遗产事业重要位置,开始实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并有意在内陆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基地意义
武汉位居“九省通”之地,内陆水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水下古代文化遗产、古建筑基址、古墓葬等分布密集,同时在中山舰打捞等作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多个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武汉基地是国家文物局开展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立标志着我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拉开帷幕。武汉基地是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在武汉成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我国内陆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我国水域广阔,自古依水而居,内陆水下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国家文物局开始实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工程,并有意在内陆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在国家文物局调研中,武汉凭借地域、技术等优势,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风竹说,武汉内陆水网密布,大小水库5000多座,水陆交通便利,大量水下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基址、古墓葬分布密集。此外,湖北在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有一整套技术手段。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坐落木兰湖畔,将依托湖北省考古所已在木兰湖畔建设的考古工作基地,及时开辟办公、培训水下考古队员,并进行水下作业训练,迅速开展水下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并进行内陆水域水下文物调查、发掘和出水文物保护等相关学术研究。
“计划在2012年8月中旬左右,基地会对丹江口水库开展一次水下考古调查。”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透露,水库有大量水下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基址、古墓葬分布密集。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成立后,将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布局,积极带动和促进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内陆水域水下文物调查、发掘和出水文物保护等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湖北丹江口水库展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进展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历时1个多月,已完成丹江口水库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工作,基本掌握古城水下保存现状。
据介绍,均州古城是一座淹于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名城,城墙全部用15公斤一块的青砖砌成,城池结构坚固。位于城内的净乐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八宫”之首,与北京故宫同时建造。1个多月前,武汉基地的考古队员潜入水下30米处,采用声纳扫测技术进行遗址探摸、勘察测绘学、拍摄影像资料,现已完成城墙、城门、净乐宫测绘图纸。通过珍贵的水下影像资料,考古人员基本掌握均州古城水下保存现状。
据了解,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项目,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2013年国家重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的是要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