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瓶制作于晚唐时期,也被称为唐三彩双鱼瓶,腹径11.2厘米,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厘米。1975年出土于扬州扫垢山(即扬州师范学校的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内),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从颜色上看,双鱼瓶为淡红色胎,釉色鲜艳;从形态上看,此瓶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双鱼瓶反映了唐朝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成就,是唐代酒文化、鱼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结合。
历史沿革
晚唐时期,唐三彩双鱼瓶出品于河南巩县窑。
1975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校联合小组在扬州师范学校的唐城遗址内,发现了双鱼瓶及青花瓷枕残片,这一发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唐三彩双鱼瓶成为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考古中发现的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形态特征
唐三彩双鱼瓶,腹径11.2厘米,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厘米,该器物为淡红色胎,釉色鲜艳,与中原地区三彩器的稳重浑厚有明显不同,是南方三彩器的特征,以水生动物为造型。此瓶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鱼目、鱼鳞、鱼鳍一应俱全,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
该陶器从各个角度看都呈现两条鱼的造型,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而小孔的设计可能是仿造某一件金银器的造型,可充当装水的容器。
烧制工艺
唐三彩有三种常见的成型方法,即雕塑、成型和轮制。通常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来塑造一件器物。在双鱼瓶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首先构思出了鱼瓶的整体形状,然后运用特殊的雕塑工具,用粘土来创作素胚,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最终成形。
在制作素胚时,工匠们用两个鱼形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成瓶身,瓶耳、鱼鲚等细节可以运用分模塑造,中间的连接和谐自然。他们先把经过揉搓处理过的粘土放进鱼形半模里,然后用手按压成形。根据所制品的大小灵活地控制粘土的厚度,然后用泥浆将模型粘合在一起。当模具中的黏土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模型粘合组件,并使用工具将粘合部分展平,用手指擦拭,然后毛刷蘸水修饰。工匠将胎体力求均匀、厚度适中,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待双鱼瓶的素胚完成后,又经过了两次焙烧,第一次是焙烧素胎,即胚胎成型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焰经过 1000℃或接近 1100℃的高温烧燃,成白色态体状,待冷却后,挂上配好的釉料彩汁,再入窑二次焙烧,烧至 900℃,使釉料熔融开化,胎体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鲜艳的光泽。
文化意义
唐三彩双鱼瓶显示了三种文化的结合:首先是唐朝的酒文化,白居易的诗中曾说到:“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双鱼榼就是双鱼瓶,是唐代常见的盛酒之器,而且这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唐代某些地方的文化风俗,而是全国的一种流行风气。其次是唐代的鱼文化,鱼是民间常见的馈赠佳品,有吉祥之意。此双鱼的造型正是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最后是唐代的饮食文化。从尺寸上看,双鱼瓶形体较小,胎体比较厚重结实,适用于贮盛物品,便于随手使用。因此,双鱼瓶对于人们理解当时的生活风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人们了解唐朝陶器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资料唐三彩双鱼瓶.南京博物院.2024-07-26
去南博打卡唐三彩双鱼瓶.扬子晚报数字报纸.2024-07-26
“鉴真陶”第四讲 | 赏陶-三彩陶双鱼瓶 .搜狐网.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