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桐梓河

桐梓河(Tongzi River)地处贵州省北部,为赤水河干流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桐梓县马鬃乡梅子村,上源称天门河,经天门洞、蟠龙洞两段暗河,至习水县习酒镇翁坪村两河口注入赤水河干流,流域面积为3362平方公里,河长126公里。

桐梓河地跨遵义市辖的桐梓县播州区仁怀市习水县,主要支流有臻溪河、高桥河、混子河、观音寺河、沙溪场河、马鹿河,最大支流为观音寺河。桐梓河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21.7毫米,上游大于下游。桐梓河地势东高西低,源头海拔1872米,河口海拔330米。桐梓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81亿立方米。桐梓河流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银杉黄杉、香果树、厚杉、青钱柳穗花杉等珍稀植物和华北豹大灵猫、华南大灵猫、麝属大鲵属等珍稀动物。有煤、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菱铁矿白云石、钾、铜、铝、锌、大理石等矿藏。

桐梓河境内有娄山关、小西湖、唐夜郎城遗址、岩灰洞“桐梓人”化石发现地等旅游景点。桐梓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和旱灾,水灾多发生在上游桐梓县的葫芦坝,旱灾则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流域内建有圆满贯大型水库,总库容1.182亿立方米;天门河、杨家园2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0330万立方米;21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78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942公顷。有小型引水工程670余处,引水流量6.35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3630公顷。桐梓河流域有小型水电站18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其中,圆满贯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366亿千瓦时。

流域范围

桐梓河北与赤水河支流习水河长江水系綦江毗邻,东与乌江支流湘江芙蓉江分流,南与乌江支流偏岩河接壤,西抵赤水河干流。地跨遵义市辖的桐梓县播州区仁怀市习水县

自然地理

气候水文

桐梓河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1~14.7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9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60~323天。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21.7毫米,上游大于下游。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1.75倍。1986年7月2日,上游天门河流域24小时降水量205.5毫米;1972年5月26日,下游沙溪场河流域官店站24小时降水量达256.3毫米。

据桐梓河下游二郎坝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53亿立方米,5—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5.9%。最大年(2000年)径流量为最小年(1990年)径流量的2.63倍。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188万吨,平均含沙量1.21千克每立方米。桐梓河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6.81亿立方米。

地质地貌

流域地处贵州高原四川盆地东南缘的过渡地带,域内除泥盆纪、石炭系、白垩系地层外,各期地层均有出露,岩性以石灰岩砂岩页岩居多。地势东高西低,源头海拔1872米,河口海拔330米。属黔北山原中山峡谷、溶蚀侵蚀地貌,山高坡陡,河谷窄深,岩溶发育。溶蚀地貌表现为溶丘谷地和峰丛洼地,个体呈落水洞、洼地、溶洞、漏斗、天窗、石芽等;侵蚀地貌多为谷地孤丘。土壤为黄壤,其次是棕色、黑色石灰土。

自然资源

桐梓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81亿立方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04万千瓦(其中干流11.97万千瓦),可开发量11.06万千瓦。流域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树种有滇青冈石栎、峨眉栲、厚皮栲、黔桐和松、杉、柏、桦木等。林草覆盖率39.2%,木材储量330余万立方米。有银杉黄杉、香果树、厚杉、青钱柳穗花杉等珍稀植物和金钱豹、大灵猫、华南大灵猫、麝属大鲵属等珍稀动物。有煤、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菱铁矿白云石、钾、铜、铝、锌、大理石等矿藏,已探明煤储量达8980万吨以上。境内有娄山关、小西湖、唐夜郎城遗址、岩灰洞“桐梓人”化石发现地等旅游景点。

自然灾害

主要为水旱灾害。水灾多发生在上游桐梓县的葫芦坝。据史料记载,葫芦坝“洪涝灾十年七遇,重洪涝灾六年一遇”。旱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旱五年一重旱;夏旱十年九旱,五年一大旱;秋旱十年四旱;冬旱频繁,平均两年一旱。

桐梓河属山区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洪水涨落较快,峰型尖瘦,以单峰主,一次洪水过程2-4天。园满贯水电站所在河流桐梓河流域属较大暴雨区,暴雨具有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易造成灾害性洪水。桐梓县河流域位于大娄山西北面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迎风坡面上,易受冷锋低槽和两高切变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形成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官店、楚米、马宗、桐梓一带,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暴雨多发生在5-9月。桐梓河流域呈菱形,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属山区河流,洪水多由暴雨形成,洪水陡涨陡落,峰型尖瘦,洪水过程一般2-4天,洪量主要集中在一日之内,峰型多为单式峰,呈典型的山区河流洪水特性。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5-9月份,4月、10月亦有年最大洪水发生,但洪峰及洪量在量级上较小,洪峰多为单峰,对工程最为不利的复式峰亦偶有出现。

所属水系

桐梓河地处贵州省北部,为赤水河干流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桐梓县马鬃乡梅子村,上源称天门河,经天门洞、蟠龙洞两段暗河,至习水县习酒镇翁坪村两河口注入赤水河干流,流域面积为3362平方公里,河长126公里。

干流

上游

蟠龙洞以上为上游,流经桐梓县,长38千米。源流称天门档口,南流左纳浑水河。河谷深窄,转西南经天门河水库、至桐梓县城娄山关镇 ,右纳臻溪河后称桐梓河。河口以下设有桐梓水文站。过站后经燎原乡,进入葫芦坝低洼区,于蟠龙洞、蟠龙排洪隧洞分流成为伏流。高洪水位时,因蟠龙洞、蟠龙排洪隧洞泄洪量有限,河道壅水、淤积严 重。河面宽25~40米,高洪水漫滩时达100~990米。

中游

蟠龙洞至观音寺河口为中游 ,途经桐梓县播州区,长37千米。桐梓河于蟠龙洞暗河3.5千米,于蟠龙排洪隧洞伏流2.1千米,出洞后合流。经代家沟水电站,左纳水坎河,折西右纳高桥河。转向南流,左纳混子河,又西流为桐梓县、播州区界河。继入圆满贯大型水库库区,于播州区山盆镇打鼓村左纳最大支流观音寺河。两岸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建库前水流湍急,河宽30~70米,水深1.5~1.8米。

下游

观音寺河口以下为下游,流经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长51千米。纳观音寺河后,桐梓河转向西北,为桐梓县、仁怀市界河,过圆满贯水库大坝,至王家寨为习水县、仁怀市界河。右纳沙溪场河,马鹿河,过官渡入习水县,经二郎镇复为习水县、仁怀市界河。河流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宽60~100米,水深4~17米,于仁怀市美酒河镇庄子上村汇入赤水河。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臻溪河、高桥河、混子河、观音寺河、沙溪场河、马鹿河,最大支流为观音寺河。

观音寺河是赤水河二级支流,桐梓河左岸一级支流。又名盆水河。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仁怀市,流域面积727平方千米。流域地处大娄山西南端,地势南高北低。源头海拔1328米,河口海拔483米。出露岩层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属岩溶山原丘陵洼地和中山峡谷地貌,岩溶发育,多溶丘谷地和峰丛洼地。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率34%。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等。

观音寺河发源于播州区枫香镇龙王坝村,流经播州区、仁怀市,全长57千米,河流平均比降5.7‰。较大支流有干溪、水坝河、鱼塘河、美匡河。源流向北,左纳干溪,右纳水坝河。续向北流市,沿程两岸无居民点。过竹园为播州区仁怀市界河。左纳鱼塘河,右纳美匡河,过岩坪转西北流。经落炉水电站,于播州区山盆镇打鼓村注入桐梓河,河口为圆满贯水库库区。

流域水文

径流

桐梓河属于典型的雨源型山区河流,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与降水基本一致,上游桐梓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563毫米,下游二郎坝水文站径流深503毫米,从上游到下游的递减趋势比较明显。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在年内分配上,虽然汛期径流总量大,但其分配很不均匀,汛中有枯。

根据二郎坝水文站径流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流量4380米3/秒,实测最枯流量4.2米3/秒。汛期多年平均流量74.7米3/秒,占全年的76.8%;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22.8米3/秒,占全年的23.2%,汛期是枯期的3.3倍。最大年平均流量为78.7米3/秒,最小年平均流量为24.4米3/秒,最大年平均流量和最小年平均流量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6倍和0.5倍。

水量

桐梓河流域内降水分布不均,随高程的梯度变化比较明显,年降水量多在850毫米-1200毫米间变化,最大年降水量1550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12月-3月份为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一般年份5月份进入多雨季节。在多雨季节中,常有连续20天以上不降水的高温久旱天气。流域内各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由上游马宗站的1181毫米逐渐递减到下游二郎坝站的840毫米,流域中部过渡带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左右。流域降水量变差系数变化不大,其值在0.14-0.16之间,大致由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泥沙

桐梓县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产生原因在于岩石长期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每遇山洪发生,水流挟带大量泥沙汇集河槽。据二郎坝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统计,该站多年平均流量48.7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36亿米3,多年平均输沙量88.8万,悬移质多年平均含沙量0.578千克/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82。考虑到园满贯水库上游有天门河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及若干小山塘可以拦蓄一定量的泥沙,因此园满贯坝址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采用270。园满贯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30公里2,多年平均流量35.6米3/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23亿米3,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模数270,含沙量为0.536千克/米3,悬移质输沙量60。

开发保护

开发

水利建设

流域内建有圆满贯大型水库,总库容1.182亿立方米;天门河、杨家园2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0330万立方米;21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78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942公顷。有小型引水工程670余处,引水流量6.35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3630公顷。

长期以来,对葫芦坝洪涝灾害进行了治理。葫芦坝为低洼的冲积盆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桐梓河在此经漏斗入蟠龙洞暗河,每遇暴雨洪水,极易造成葫芦坝洪灾。从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历经5次治河,开凿蟠龙洞排洪,称“代家沟”。20世纪50年代修整代家沟排洪洞县,水患减轻。1978年开始,在天门河建天门河水库错峰下泄,在溱溪河建打秧坝水库滞蓄洪峰,并在蟠龙洞旁新凿排洪隧洞。在2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洪灾基本得到控制。

水能开发

桐梓县河水能开发历史较久。1939年3月,在上游天门河上的鱼泉井建设贵州省第一座水电站,1945年4月发电,装机容量576千瓦。全流域现有小型水电站18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其中,圆满贯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366亿千瓦时。

保护

桐梓河自河源市至河口均为保留区,据2003年监测结果,河流水质为Ⅲ类。

作为桐梓县的主要河流,桐梓河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桐梓县积极探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桐梓河的水环境质量。

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殖。桐梓县从2017年起,开展了网箱养殖专项整治工作,通过签订拆除协议、下达整改通知、行政处罚、宣传引导等手段,共计拆除网箱两千多口,有效恢复了河湖的清洁面貌。

二是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实现了集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并对县城一二期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升级改造,将排放标准由一级B标提升至一级A标。同时,县城三期污水处理厂及九坝镇二期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并投运。投资实施了县城污水治理“一张网”工程,进一步提高县域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三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向上级申请资金,实施“桐梓县10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在全市率先开展分散式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该系统对污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具有无动力、投资少、易维护、运维成本低、占地面积少等优点,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分散式无动力污水系统911套,其余村庄正在梯次推进,有效地降低了流域面源污染。

四是严控企业污染排放。加强白酒企业污染治理,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编制了《桐梓县酱香白酒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了白酒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酒企的治污与发展并举;同时对流域内的重点涉水企业实施实时监控,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

五是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小水电生态整治,制定整改方案,对流域内的小水电项目进行了清理和整改,有序推动小水电站的退出工作,保障了生态流量的泄放。目前,已全面完成了桐梓县境内赤水河流域15座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同时,加强对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的监督管理,督促电站业主足额下放生态流量。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投入资金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3km2;高标准完成了桐梓县花秋镇干沟小流域、燎原镇水坎河小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治理石漠化面积20.38平方公里,治理岩溶土地面积88.57km2,有效地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在桐梓河流域天门河水库、新桥水库等重点水域设立永久性退捕禁捕工作宣传栏630余块。开展“四清四无”专项行动,清理销毁“三无”船舶、水上漂浮物、各类网具等,并与船主签订了不得从事生产性捕捞承诺书;开展对露天矿山综合整治,自2018年以来实施赤水河流域露天矿山综合整治项目68个,治理修复总面积37.5公顷。

六是开展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天门河河道治理工程(湿地公园),项目用地面积约为67.7公顷,集红色文化旅游、城市形象、绿色观光、生态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以天门河水系为核心轴,以绿道、步道为枢纽,以城市道路、桥梁为界分区,打造“一轴、四区、九景点”总体格局。建有栈道、浅滩岛屿,是桐梓县观光旅游、人文探索、休闲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健康文化、绿色文化有机融入休闲健身活动之中,成为市民实施健身计划、交流健康心得的新场所,也成为了宣传健康知识传递低碳生活理念的又一新阵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共享碧水蓝天。

七是强化河长制工作。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的河长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向纵深发展,通过整合河流流域各乡镇的保护力量,形成了大保护的工作格局,“河长制”变“河长治”,目前,桐梓河(含习水河段)桐梓河共有各级河长85名,招募义务监督员73名,聘请河湖巡查保洁员75名,巡河护河员48名。将河长制常态化、制度化,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过不懈努力,桐梓县的河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桐梓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亲水设施和便民设施不断完善,河湖形态保持自然优美,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风水镇坪子村,成群的苍鹭栖息于岸边的黄葛树上,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苍鹭”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们对栖息环境要求高),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桐梓河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心目中的美丽幸福河湖。

参考资料

创建美丽幸福河湖 绘就人水和谐画卷.百家号.2025-04-29

《习水县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解读:区域概况.微信公众平台.2025-04-2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