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贵州苗族姊妹节

贵州苗族姊妹节(苗语:弄嘎良、Nongx Gad Liang),是盛行于清水江中上游地区的苗族村寨以男女青年为主的集体的婚恋社交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苗族姊妹节的来历,多以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形式流传。在各种各样的传说中,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月九和英九的传说”“金党与窝久的传说”“阿姣和金丹的传说”等6种。姊妹节主要内容包括:吃姊妹饭、盛装游行、文艺表演等活动。1998年4月,台江县举办第一届“姊妹节”,台江县人民政府将“弄嘎良”活动正式命名为“姊妹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苗族姊妹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时间安排和活动程序来过姊妹节,热而不失尺度,其传承途径、传承方式、传承要求都是在社会规约下进行的。节日规约调控和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节日行为,根据节日角色确定节日活动的参与资格,自觉按照节日程序进行活动,并有义务将活动方式、内容和程序传承给下一代。

节日名称

“苗族姊妹节”是现代意译,与苗语的原意具有较大的差异。这是地方政府为便于宣传民族文化,打造民族节日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将苗族“吃姊妹饭”活动引申为“姊妹饭节”,后又派生出了“苗族姊妹节”这个词的。1998年4月,台江县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举办了“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活动。期间,为了规范节目活动的名称,在广泛征求苗族各界人士的意见以后,台江县人民政府正式将民间流传的“弄嘎良”(Nongx Gad Liang)活动命名为“姊妹节”,成为“弄嘎良”(Nongx Gad Liang)活动的正式对外名称,从此,“苗族姊妹节”就成为这一地区苗族的这个特殊节日活动的特定专有名词了,并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民间传说

关于苗族姊妹节的来历,多以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形式流传。在各种各样的传说中,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月九和英九的传说”“金党与窝久的传说”“阿姣和金丹的传说”“务格要过姊妹节”“仰和妮的传说”以及“捞鱼节传说”等6种。

月九和英九的故事

流传于台江县施洞镇良田村一带,主要讲施洞良田村九寨的月九和英九两姊妹不忍出嫁后的分离,借口帮助村寨的年轻人寻找婚姻伴侣,提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娘家村寨相聚,形成了“吃姊妹饭”活动。

阿姣和金丹的传说

姊妹节的传说,来自苗族民族叙事诗《娥娇与金丹》。相传,娥娇与金丹虽然同一民族,但由于时间长久,血缘已经疏远,他们经过“游方”产生了爱情,于是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再加上男权的压力就被活活拆散了,后来娥娇虽然被迫嫁到远地的舅家,但她并不屈服,继续和舅家展开斗争,弄得男家无法,只好刻竹筒让她回家。

娥娇回家后重新和金丹相爱,又一次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但是由于他们的爱情符合青年男女们的愿望,大家都群起支持,旧势力才被迫让步,提出买白牛祭祖,分支开亲。为了冲破旧制度的藩篱,娥娇和金丹经过这种困难,最后终于找到了白牛,才结为夫妻。因为每次偷偷约会,娥娇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

后来,因为施洞有一个寨子许多姑娘找不到男友而嫁不出去,而在革一的一个寨子又有好多小伙子找不到女友而打单身。秋收后,寨上的老年妇女们看见姑娘们整天在家忧伤地绣花、织布,便给她们讲金党和窝久的故事,教她们去田中捞鱼、煮糯米饭,然后邀请革一的小伙子们来吃。这样,两村的青年男女互相认识,并约定第二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期间,再“弄嘎良”一次。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交流感情、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于是便有了二月十五的姊妹节。

现代发展

1998年4月,台江县举办第一届“姊妹节”,台江县人民政府将“Nongx Gad Liangl”活动正式命名为“姊妹节”。从此,“姊妹节”就成为这个特定节日活动的专有名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苗族姊妹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内容

当代台江县以政府为主导的苗族“姊妹节”,仍然保存了传统“跳月”活动的核心事项,也增加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展演以及商业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一些:

吃姊妹饭

作为“跳月"与"姊妹节"的核心内容之一,“吃姊妹饭"仍然是当代台江苗族"姊妹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姊妹节期间,苗族青年要到过姊妹节的寨子上找苗族姑娘谈情说爱,其中对歌内容包括关于姊妹饭的对答。苗族姑娘问:五颜六色的姊妹饭代表什么,”他们用歌回答:"绿色象征家乡美雨:红色象征阿妹们的寨子兴盛发达:黄色象征心心相爱"唱到最后,谁答不上对方的歌,或者唱的不合拍,再或者答非所问就算输。输家要相赠礼物,赢方也须回赠,双方互赠礼物就是订婚信物。姊妹节结束,苗族小伙们回家前,姑娘用新竹篮或帕子包姊妹饭给苗族小伙带回去,会在这些饭篮或包帕里数标记来传达心意。

盛装游行

苗族"姊妹节"的组织者由民间向政府转变后,开始有了大规模的盛装游行项目。从1998年台江政府组织第一届姊妹节开始,盛装游行就成为“姊妹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台江县苗族女性在节日清早梳妆打扮,穿上节日盛装。台江县内各多镇的苗族服饰有差别。未出嫁的姑娘由母亲为其装扮,穿上复杂的节日盛装。已婚苗族妇女自己梳头,或是到姐妹家互相协助梳妆,她们的服饰颜色较深,没有少女的华雨。苗族姑娘的感装银饰价值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苗族青年的服饰则简单得多。游行开始前,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集中于秀眉广场前,队伍以村寨为单位,区以街道为单位。游行开始后,台江城内就充盈着银饰的叮当作响声,主城街道上移动的盛装犹如翁密河自色的浪花。游行队伍各有各的特色,如反排队伍游行过程中敲击木鼓,列队跳本鼓舞;男性队伍手提鸡、鸭、鱼、酒、糯米等农产品、手工艺品、农具等等,热闹非凡。近几年在政府的组织下,政府及事业单位也组织队伍游行。每年姊妹节游行都进行评比,最后为突出的队伍进行颁奖,游行成为当代姊妹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文艺表演

当代台江苗族"姊妹节"的表演活动形式多样,有开幕式,文艺晚会,摸鱼捞虾习俗表演飞歌伴唱踩鼓,情歌对唱,刺绣、剪纸、织布捶布表演、舞龙嘘花、“十佳姊妹花"等。台江县苗族传统歌舞经过艺术加工登上舞台。同时,文艺晚会融人现代歌舞表演,还会邀请一些名人歌手参加演出,扩大宣传效果。

竟技比赛

竟技比赛内容包括斗牛、斗乌、斗鸡、斗狗、以及武术散打。斗牛是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最喜爱的传统赛事,姊妹节斗牛活动由台江县斗牛协会举办,地点多为台江县县城郊河醉。斗牛由其主人牵人斗牛场,先在场内环绕一圈,然后将两牛相对,同时放开鼻绳,让两牛相斗。摘得牛王称号是十分光彩的事,牛和主人都会受到人们的钱羡。斗乌由台江县斗鸟协会组织,地点多选在村塞后山的树林,是一种两鸟相互啄咬对方身体部位的小型竞技,斗鸟还有相应的斗乌术语。斗鸡与斗乌形式相似,以平地为斗场,两鸡相斗以嘴相啄、互相扑打。斗狗是姊妹节中场面更为激烈的竟技,斗狗种类较多,具有很强的猎食敬,两狗相斗用牙齿互相撕咬,短时间可内致对手头破血流。武术散打每年固定在台江县行政中心篮球场举行,擂台为姊妹节期间临时搭建。以上竟技活动都是是当代台江苗族姊妹节期间,政府和民间共同组织的,是苗族男性喜爱的活动。

商品展销与文化考察

当代台江苗族姊妹节期间的商品展销活动主要有服饰展赛活动展销、书画展销和摄影展销等。这些展销有相对规定的场所,服饰展销地点多在秀眉广场,工艺品展销和书画股销多在姊妹街,摄影股销多在广场或公园等人口流动较大的地点。台江苗族"姊妹节"期间的商品展销活动,既能创造出大量的经济价值,亦能展示台江苗族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姊妹节期间,主办方也会举办一些苗族文化考察活动,如苗族文化论坛、商贸洽谈会、产业园区客商考察等。此类文化论坛使姊妹节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民间和政府,省内外苗族文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参与使当代台江苗族姊妹节得到更多元的传承方式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族文化体验

当代台江民族姊妹节的主办方还专门为游客提供一些文化体验活动,主要包括:盛装拦门迎宾、夜游体验、篝火晚会、苗乡体验、地质公园、军事博物馆、芳佤苗族博物馆参观以及集体婚礼等。盛装拦门迎宾和苗乡体验地点常设在历史时期姊妹节比较兴盛的乡镇,如老屯、施洞等。游客参与各种体验活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台江苗族在历史时期的婚恋习俗的寻迹性活动,面非历史时期姊妹节的还原。

价值影响

苗族姊妹节是苗族节庆中最有特色的节日之一,节日以婚恋为目的,通过讨姊妹饭、游方对歌、捞鱼、穿盛装踩鼓等一系列的特有活动,充分展现了苗族服饰、歌舞、饮食等多元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对于建构民族情感、凝聚和谐社群、推进苗族社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苗族姊妹节集中展示了苗族的传统生活,是集中展现苗族文化概貌的最好平台,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好载体。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某种共同遵循的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而且还是琳琅满目的审美画廊,充分地展示了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使人们对姊妹节背后厚重的苗族文化的关注与了解越来越多。同时,通过民间的“才智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和文化的“习得机制”的调控,有效地促进了苗族民间文化的整体提高,从而使苗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弘扬,为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苗族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准备。

传承保护

苗族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时间安排和活动程序来过姊妹节,热而不失尺度,其传承途径、传承方式、传承要求都是在社会规约下进行的。节日规约调控和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节日行为,根据节日角色确定节日活动的参与资格,自觉按照节日程序进行活动,并有义务将活动方式、内容和程序传承给下一代。苗族男女青年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参加姊妹节活动,在上辈人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经验,习得节日规约,增长歌舞、技艺等知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前辈创造的传统文化精品,又将从上一辈那里“复制”而来的苗族姊妹节文化渐渐传播给下一代,周而复始。

苗族社区的酒歌、情歌、古歌等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酒席、族群聚会来口传身授,这些都在姊妹节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苗族妇女在姊妹节中因活动集体、个人的需要有着盛装的习俗,客观上促进了苗族刺绣、银饰、剪纸等民间工艺的传承,女孩自小学挑花刺绣,男孩学打制银饰,致使刺绣、银饰艺术不绝于世。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黔东南州台江县委宣传部表示中国•台江2024年“苗族姊妹节”系列活动于4月20日至5月4日举行。2024年台江姊妹节将以苗族姊妹节金丹与阿娇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以歌舞、情景剧表演等为载体,举办四大板块14项系列活动。4月20日,中国·台江2024年“苗族姊妹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开幕。

参考资料

苗族姊妹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4-13

2024年中国•台江“苗族姊妹节”将精彩上演.极目新闻.2024-04-13

2024年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开幕.新华网.2024-04-2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