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地蜥是一种蜥蜴科爬行纲,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地区。它属于地蜥属,其中峨眉鱊地蜥是一种常见的物种。峨眉地蜥体长138-236毫米,尾长几乎为头体长的3倍,鼻孔位于上鼻鳞与鼻鳞间。它们通常生活在丘陵或山区林下落叶及乱石堆中或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峨眉山。峨嵋地蜥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属于蜥蜴科地蜥属。
说明
峨嵋地蜥,属于蜥蜴科的爬行动物,多分布在中国四川地区。
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峨嵋地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鬣蜥科
中文属名:地蜥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Platyplacopus intermedius
英文名:Emei ground lizard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Stejneger,1924
模式产地:四川峨嵋山
生境:多采自丘陵或山区林下落叶及乱石堆中或草丛中
国内分部:中国西南部 主要分布省份:广西 四川 贵州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雷公山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瓦屋山
保护级别:国家三有
濒危等级:无危
可信度:3级可信度
野生驯化:野生
水生陆生:陆生
保存及保护现状: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价值:环保及生态用途
开发利用现状:野生未开发利用
识别特征
雄体全长(46+111)mm;雌体全长(52+131)mm。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头长大于头宽,头长115~145mm头宽7~9mm。吻末端钝圆,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仅见上缘。头背鳞片正常,从前至后依次为额鼻鳞、前额鳞、额鳞、额顶鳞、顶鳞;间顶鳞主要在两枚顶鳞之间。顶眼位于顶鳞上。眶上鳞4枚,中间2枚最大,其前缘有4~5枚细窄的睫鳞组成上睫嵴;头侧鳞片由前向后依次为鼻鳞、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眼大小适中,圆形幢孔;眼险被鳞;耳孔小于眼径,直立半圆形或近椭圆形,耳孔周围是粒鳞;外耳道略下陷;鼓膜位于浅表层。上唇鳞5~7枚,下唇鳞5~6枚。颏鳞1枚,颔片4对,前1/2对颔片相切,其后则间隔有小鳞。有领围,其游离缘有鳞8~11枚。躯干背面有6纵行起棱大鳞、覆瓦状排列;体侧被粒鳞;躯干腹面有覆瓦状排列的大鳞6纵行,中央4行平滑,两侧最外行有弱棱,鳞片游离缘中央尖出。四肢较长,前肢长18~21mm;后肢长235~32mm,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超越较多;指趾细长,各指趾末节较近端各节为细,其基部尤为侧扁,与近端各节略呈一弓角;指趾均具爪,爪位于背腹两枚鳞之间:第四趾趾下瓣23~30枚。肛孔横裂,肛前鳞中央1枚最大;鼠蹊孔2对。尾圆柱形,基部略膨大,末端尖细,被覆的起棱大鳞排列成环而不分节。头背暗褐色,吻端浅褐P头腹灰褐。体背暗褐色;腹面浅褐到黑褐色。四肢背面暗褐或棕褐,散有疏密不等的黑斑;腹面浅褐或灰白色。尾背暗褐色,腹面浅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