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解剖学是一门从造型艺术视角研究生物结构的科学,它并非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更倾向于一种体质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其终极目标是探索人体外形变化的规律。
研究内容
艺术解剖学分为两个分支:动物解剖学和人体解剖学。后者又细分为骨骼学和肌肉学。与医用解剖学相比,艺术解剖学侧重于正常人体的比例、体积和外部结构的研究,同时也会关注活体观察。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人体外形变化的规律,而非像医用解剖学那样专注于特殊个体的全部结构、主要进行尸体解剖和生理分析,以解释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艺术解剖学不仅探讨人体物质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还会涉及情绪、情感、心理状态、修养和灵魂等因素对人体形态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涉及到社会学层面的知识体系。古希腊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解剖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桑西、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以及后来的彼得·鲁本斯、威廉·荷加斯等人,均对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努力促成了艺术解剖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形成。在中国,随着正规美术学院的建立,艺术解剖学也成为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目。多位学者撰写了相关著作,如姜丹书的《艺用解剖学》、《艺用解剖三十八讲》,张宗禹翻译并绘制的《艺用人体解剖图》,以及陈之佛的《艺用人体解剖学》等,这些作品对中国美术技法教育和艺术解剖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中国的关系
在中国,艺术解剖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姜丹书教授是中国艺术解剖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美术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思路。此外,张宗禹、陈之佛、李景凯、文金扬等学者也为艺术解剖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如此,中国艺术解剖学在研究精神活动与人体外形关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传统的一些观念,如“相面”、“骨法”,虽然有待批判性地吸收和利用,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可以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资源。
区别
艺术解剖学与医用解剖学在三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首先,研究对象上,前者关注正常人体的比例、体积和外部结构,而后者则强调特殊个体的全部结构。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艺术解剖学除了尸体解剖外,还包括对活体的观察,而医用解剖学则主要依赖尸体解剖和生理分析。最后,在研究目的上,艺术解剖学旨在揭示人体外形变化的规律,而医用解剖学则是为了阐明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解剖学不仅考虑人体物质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还探究了情绪、情感、心理状况、修养和灵魂等内在因素如何体现在人体上。
参考资料
艺术解刨学.道客巴巴.2024-10-25
谈艺用解剖学对绘画的影响(全文).个人图书馆.2024-10-25
近代为什么会涌现出一大批艺术灵魂大师?.个人图书馆.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