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复叶耳蕨属

复叶耳蕨属(学名:Arachniodes)是鳞毛蕨科下的一个属,包含约150种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属名Arachniodes源于希腊语arachne(蜘蛛目)和eidos(相似的)的合成词。这个属的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50-200米的林下或溪边,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罕斜升,连同叶轴基部被鳞片。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为本属现代分布中心。

基本简介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植物约40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0余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秦岭,生于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边。其中斜方复叶耳蕨[Alrhomboidea(Wall)Ching]及长叶复叶耳蕨[Alsimplicior(Makino)0hni]、刺头复叶耳蕨(Arach2niodes exILIS)等的根茎入药。药用复叶耳蕨属植物因其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历年来为民间所习用,为了充分利用其广泛资源,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关注。

形态特征

大部分种类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少数种根状茎斜升或近于直立;根状茎和叶柄基部被有鳞片,鳞片常为钻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全缘或有疏齿,以基部着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稍长于叶片;叶片常为三角形、五角形或卵形,除极少数发育不良或幼小的叶片以外,一般为2~5回羽状,基部羽片最大,其外形常为三角形,其下侧的小羽片通伸长;各级羽片(小羽片)的基部一片小羽片和各级叶脉的基部小脉均为上先出;叶片质地多为近革质而有亮绿色光泽,并有粗糙的手感,少数种类叶片纸质或近草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不对称,基部上端较下端扩大,边缘常具有带芒尖刺的锯齿;孢子囊群圆形,通常着生于末回小脉的顶端或近顶端,少数种类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的背部;囊群盖圆肾形,以深缺刻处着生;孢子两面型,具周壁;后来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本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41。在叶的质地、羽片、脉序、锯齿和芒刺等方面特征近于耳蕨属,而在形体和囊群盖等方面的特征极似鳞毛蕨属。从形态特征上看,复叶耳蕨属的分类地位在鳞毛蕨科是介于鳞毛蕨属和耳蕨属之间。谢寅堂在1983年首次发表了本属植物的属下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孢子囊群在末回小脉上的着生位置(背生或顶生),他将本属分为2个组,即背囊组(Sect.Cavaleria)和复叶耳蕨组(Sect.Arachniodes),其次根据叶片先端是否形成明显的顶生羽片将后者分为2个亚组,其下再依据叶片形状、羽片和小羽片形状、基部羽片及其基部小羽片形态等进一步分为11个系。依据根状茎和叶柄基部鳞片的特征,作者对这一分类系统做了修订,将该属分为4个组,即背囊组、清秀复叶耳蕨组(Sect.GlobisoraeS.K.WuetH.He)、美丽复叶耳蕨组(Sect Amoenae(ChingetY.T.Hsieh)S.K.WuetH.He)和复叶耳蕨组。

种类分布

复叶耳蕨是一个泛热带分布的属,分布极不均匀。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域,以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在中国南方及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只有少数种分布于中美洲(约11种)、非洲(2种)和澳洲(1种)。日本的种数仅次于中国,而且日本有许多与中国相同或十分相近的种,因此,中国和日本应当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本属植物的垂直分布海拔一般不超过2000m,中国西部的个别种垂直分布能达2700m左右。美丽复叶耳蕨730~780常见地生刺头复叶耳蕨440~800斜方复叶耳蕨350~650。一般地生在本属累计发表的种数超过了180个(不包括后来中池敏之将黔蕨属种类组合在本属中的组合种名),成为鳞毛蕨科种数仅少于耳蕨属鳞毛蕨属的第三大属。在云南省与四川复叶耳蕨属分类修正中将其分类为大片复叶耳蕨、中越复叶耳蕨华南复叶耳蕨台湾复叶耳蕨、国楣复叶耳蕨、清秀复叶耳蕨高大复叶耳蕨细裂复叶耳蕨、美丽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假斜方复叶耳蕨、中华复叶耳蕨、金平复叶耳蕨、齿头复叶耳蕨、斜方复叶耳蕨、西南复叶耳蕨(阔羽复叶耳蕨)、中华斜方复叶耳蕨、贵州复叶耳蕨(日本复叶耳蕨)、稀羽复叶耳藏(长尾复叶耳蕨)、紫云山复叶耳蔽(紫云山复叶耳蕨)、尾形复叶耳蔽、福建复叶耳藏、细裂复叶耳蔽、小叶复叶耳蕨(华东复叶耳蕨)、南川复叶耳蔽(镰羽复叶耳蕨)。

化学成分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主要含有黄、三帖、甾体皂、酚类等成分。目前对其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上。

黄酮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柚皮芸香苷(1),芒花苷(2),圣草次苷(3),木犀草素27202芸香糖苷(4),5,72二羟基色原酮27202芸香糖苷(5),5,72二羟基色原酮(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复叶耳蕨中分离得到。复叶耳蕨属中黄酮含量:美丽复叶耳蕨=0.670,斜方复叶耳蕨=0.455,刺头复叶卫蕨=0.636。方伟等对斜方复叶耳蕨A rachniodes rhom boidea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和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得化合物:黄色粉末山柰酚(1),黄色粉末山素23202α2L2鼠李糖苷(2),黄色针晶山柰素23202β202烷基糖苷(3),黄色针晶山柰素23,7202α2L 2鼠李糖苷(4),黄色粉末槲皮素23202β 02葡萄糖苷(5),黄色针晶山柰素23202β202芸香糖苷(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酚类化合物

周道年等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耳蕨A rach2niodes ex ilis(Hance)Ching的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报道了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8个酚类化合物:绵马素2BB(I)、42甲基22丁基23、52二羟基苯酚(II)、圣草素(III)、表儿茶素(Ⅳ)、原花青素B2(V)芒花苷(Ⅵ)、北美圣草素27202β2D2吡喃葡萄醛酸苷(Ⅶ)、木犀草素24'202β2D2葡萄吡喃糖苷(Ⅷ)。化合物II 2Ⅷ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约理和临床作用

驱虫作用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强力的驱虫作用。近明绵马素(aspidin)、绵马酚(aspidinoI)、黄绵马酸(flaraspidic acid)、东北贯众素(dryocrasson)、白绵马素(aIkaspidin)、去甲绵马素(degaspidin)及phloropyrone均有驱虫作用。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复叶耳蕨属植物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氏菌乳酸杆菌、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绵马素、白绵马素、绵马酚和黄绵马酸在0.98-15.6μg/mL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即有明现抗菌作用。绵马酚对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和大鼠均有治疗作用。绵马酚和绵马素对乳酸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5~100/mL;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16μg/mL。庄惠如等对福建省产25种蕨类植物不同部位的36个样品的抑菌活性研究显示刺头复叶耳蕨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复叶耳蕨属刺头复叶耳蕨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痢疾等。

宫缩、抗早孕及堕胎作用

复叶耳蕨可终止小白鼠的早、中、晚妊娠,其作用具备作用于脱膜和绒毛及发动宫缩两方面,导致妊娠组织坏死,并且能由宫腔排除。

其它作用

斜方复叶耳蕨、长叶复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腿疼。复叶耳蕨可加强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美丽复叶耳蕨全草入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刺头复叶耳蕨根茎入药,用于治疗痢疾、烫火伤。斜方复叶耳蕨、长叶复叶耳蕨根茎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腿疼。绵马素BB、AB,绵马酸及黄绵马酸的柠檬酸镁制剂对人和马均有抗凝血药作用。绵马酚还有降低血压作用,可作为降压剂。

植物种类

哀牢山复叶耳蕨日本复叶耳蕨广西复叶耳蕨;半育复叶耳蕨;背囊复叶耳蕨;长刺复叶耳蕨;长羽复叶耳蕨;云南复叶耳蕨刺齿复叶耳蕨;刺头复叶耳蕨;粗裂复叶耳蕨大苗山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滇南复叶耳蕨滇西复叶耳蕨;钝羽复叶耳蕨;长尾复叶耳蕨多裂复叶耳蕨;多芒复叶耳蕨;多羽复叶耳蕨;峨眉复叶耳蕨;佛特山复叶耳蕨;福建复叶耳蕨;复叶耳蕨属;甘肃复叶耳蕨高大复叶耳蕨;高耸复叶耳蕨;贡山复叶耳蕨;贯众叶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广南复叶耳蕨;广通复叶耳蕨广西复叶耳蕨;国楣复叶耳蕨;金平复叶耳蕨河源复叶耳蕨黑鳞复叶耳蕨;湖南复叶耳蕨;花坪复叶耳蕨;华东复叶耳蕨;华南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阔羽复叶耳蕨细裂复叶耳蕨;鸡足山复叶耳蕨;急尖复叶耳蕨;假长尾复叶耳蕨假长羽复叶耳蕨假西南复叶耳蕨;坚直复叶耳蕨;渐尖复叶耳蕨;江西复叶耳蕨;金佛山复叶耳蕨;金平复叶耳蕨;近刺复叶耳蕨;近肋复叶耳蕨;哀牢山复叶耳蕨九龙山复叶耳蕨;阔基复叶耳蕨;阔羽复叶耳蕨;阳复叶耳蕨;镰羽复叶耳蕨;清秀复叶耳蕨;裂羽斜方复叶耳蕨;庐山复叶耳蕨;泸水复叶耳蕨;刺齿复叶耳蕨;山复叶耳蕨;美丽复叶耳蕨;蒙自复叶耳蕨;南川复叶耳蕨;南方复叶耳蕨;南靖复叶耳蕨;泥巴山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江复叶耳蕨;浅裂复叶耳蕨;清秀复叶耳蕨;广西复叶耳蕨全缘斜方复叶耳蕨;仁昌复叶耳蕨;日本复叶耳蕨;疏羽复叶耳蕨;紫云山复叶耳蕨;四川复叶耳蕨;缩羽复叶耳蕨;台湾复叶耳蕨;天童复叶耳蕨;同羽复叶耳蕨;凸角复叶耳蕨;尾叶复叶耳蕨;五回复叶耳蕨;长尾复叶耳蕨细裂复叶耳蕨金平复叶耳蕨;湘黔复叶耳蕨;斜方复叶耳蕨;斜方复叶耳蕨(原变种);新刺齿复叶耳蕨;新平复叶耳蕨;雁荡山复叶耳蕨;漾濞复叶耳蕨;阔羽复叶耳蕨宜兴复叶耳蕨;异羽复叶耳蕨;华西复叶耳蕨;云栖复叶耳蕨;中华复叶耳蕨;中华斜方复叶耳蕨中越复叶耳蕨;紫云山复叶耳蕨;

参考资料

植物通.www.zhiwutong.com.2011-05-1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