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原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1978年成立,是专门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所长为李周。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人民公社组成立。1986年,合作经济研究室(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变更为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室。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于1992年共同组织编撰了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成立。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起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城乡关系研究室依托着“中国城乡关系研究”创新工程团队成立。2020年,食物经济研究室成立。202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及2月,农村线上消费增长较快,新业态新模式下沉,农村服务消费不断升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农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为一体,中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国家“三农”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
发展历程
197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成立,原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并于1985年更名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专门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人民公社组成立。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人民公社组变更为人民公社经济研究室。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人民公社经济研究室(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变更为合作经济研究室。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合作经济研究室(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变更为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室。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生态经济研究室成立。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室、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山区与贫困问题研究组相继成立。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室(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变更为农村经济组织研究室。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了年度系列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该报告以年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特色,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市场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并对当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对一些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研究、决策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室变更为农村宏观经济研究室。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经济组织研究(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室变更为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研究室。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该年还建立了农村社会与贫困问题室。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成立。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社会与贫困问题室更名为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起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宗旨是加强学术机构与政府、民间团体之间的合作,提升中国合作经济的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合作事业的发展。2012年,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最初为农村社会与贫困问题室)更名为贫困与福祉研究室。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城乡关系研究室依托着“中国城乡关系研究”创新工程团队成立。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宏观经济研究室(最初为农村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室)变更为乡村治理研究室。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研究室(最初为人民公社组)变更为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生态经济研究室也于该年变更为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室。并且,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金融研究室、土地经济研究室也相继成立。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成立。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研究室成立。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下属研究室食物经济研究室成立。同年6月8日,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重点学科和土地经济研究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202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及2月,农村线上消费增长较快,新业态新模式下沉,农村服务消费不断升温。
机构治理
举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有效期自2021年10月11日至2026年10月11日。
组织架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设有两个行政职能处(办公室、科研处),七个研究室及编辑部(杂志社)、信息室和网络室。七个研究室分别是农村宏观经济研究室、农村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问题研究室、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农村贫困问题与发展金融研究室、农村政策研究室、小额信贷研究室。
乡村治理研究室
自2014年以来,承担课题29项,发表成果近200项,含专著5部、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49篇、政策建议31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农村发展经济学”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发展经济学。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改革与发展、契约经济等。
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
自2011年以来,承担课题70余项,发表成果300余项,含专著和论文集50部、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政策建议80余篇。
研究领域: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
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经济、农业经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经济、农村社会组织。
城乡关系研究室
于2014年依托“中国城乡关系研究”创新工程团队成立。自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6项,发表成果96项,含专著9部、核心期刊论文50篇、政策建议37篇。
研究领域: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研究。
研究方向:城乡关系理论与政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收入分配、城乡发展战略与规划、城郊经济、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
自2011年以来,承担课题28项,发表成果90余项,含专著10部、核心期刊论文30篇、政策建议15篇。
研究领域:农村产业经济学。
研究方向: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农村产业组织、农村产业政策、林牧渔业经济。
贫困与福祉研究室
自2012年以来,承担课题约40项,发表成果80余项,含专著9部、核心期刊论文45篇、政策建议多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和院重点学科“贫困与福祉研究”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贫困与农民福祉研究。
研究方向:贫困与福祉的测量和监测、贫困成因、贫困与福祉变化、扶贫和福祉政策、公共政策的贫困与福祉影响评价。
生态经济研究室
自2011年以来,承担各类课题65项,发表成果315项,含专著56部、核心期刊论文130篇、政策建议100余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学。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政策。
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
自2016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提交政策建议、智库报告等50余篇。
研究领域: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
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运行与调控、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收储制度、农业支持政策、农产品边境管制。
农村金融研究室
自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15项,发表成果100余项,其中专著5部、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28篇、一般期刊论文38篇、调研报告13篇,提交内部政策建议11篇,参与编著论文集13部。
研究领域:农村金融学。
研究方向:发展金融理论、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与政策、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农村合作金融、农地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农村融资担保制度、农业保险、农业价值链金融。
土地经济研究室
自2015年成立以来,承担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SSCI、SCI等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提交政策建议30余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依托平台。
研究领域:土地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
研究方向:土地制度、农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村人才政策、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研究室
于2017年成立。2018至2022年,研究室成员主持或参与城镇化、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成果40余项,含专著(合著)4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蓝皮书报告10余篇、政策建议10余篇。
研究领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城镇化。
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建设、村镇发展规划、市民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
食物经济研究室
成立于2020年,是根据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在原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基础上调整形成的,现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2人,在食品供求及价格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基础。未来重点发展食物经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形成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前沿思想和决策支撑,重点研究包括粮食安全、粮食供给、食物需求、食品安全、农产品及食品价格、城乡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行为,及时跟踪研究有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正积极引进年轻优秀科研人才,不断壮大研究队伍。
研究领域:食物经济学
研究方向:粮食安全、粮食供给、食物需求、食品安全、农产品及食品价格、城乡居民可持续食物消费行为。
管理层
对外投资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农村发展研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研究农村发展规划设计相关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与博士后培养《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农村观察》出版。
主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农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努力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为一体,中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国家“三农”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
研究方向
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农村公共政策问题;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村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和发展策略等。
科研任务
承担中国国家、社科院、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一些国际机构委托的各种调查、研究课题,同时也承担着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生培养任务。
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陆续发表各种专著、文集160多部(本),平均每年完成论文、调研报告、资料综述等文字约300万字左右。迄今已有3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省部级奖、孙冶方基金奖。
藏书及科研设施
截至2024年3月17日,有馆藏图书、资料1.5万册,所内设有图书资料室、打字复印室、外宾室和可容纳50人的会议室,拥有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复印机等先进办公设备。可提供理想的学术研究环境。
学术交流
与中国有关的研究机构、大学、地方社会科学院、中央和各省市的农村经济实际工作部门有着广泛联系,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此外,还与福特基金会、诺曼基金会、世界银行、国际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10多个国际机构,以及多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往、资料交换和合作研究关系。自建所至2024年3月17日,先后完成国际合作课题近30项。
人才培养
2016年5月,增设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农发所,农发系教学资源丰富,研究和教学力量雄厚,以小而精、研究型为导向,多年来培养出众多优秀毕业生,为中国决策部门、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截至2022年9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系设在农村发展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20名。李周兼任研究生系主任。累计招收博士后90余人,培养出站博士后60余人。
出版物
农村发展研究所下设一个编辑部,编辑出版两份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及2月,农村线上消费增长较快,新业态新模式下沉,农村服务消费不断升温。中国县域整体销售额实现46890.15亿元,同比增长9.20%,其中服务销售额实现15183.30亿元,同比增长16.49%,县域服务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城市服务产业要素加速下沉,主题乐园、零售贩卖等成农村消费新选择,农村服务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农村农产品加速上行,2024年1月及2月,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53.95亿元,同比增长10.59%,“地标农产品”成销售“主力军”,随着即时零售新业态加持,半日达、次日达“新鲜”送到家,土特产配送更显便捷、高效。
参考资料
论生态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21年度第一批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03-17
本所概况.中国农村经济.2024-03-17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及导师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03-17
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助力!一组数据看农村消费不断升温→.今日头条.2024-03-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天眼查.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