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新时期成立较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1950年,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亲手创设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已显著增强,2013年初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排在第六方阵,总分排名第11位。

2016年02月,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评选的首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名单公布。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5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支持建设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助理教授18人。教师队伍中,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38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2人。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标兵称号1人。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哲学、历史学、德育、邓小平理论、科技哲学五个教研室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研究所、中共党史研究所、党的学说与建设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有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级研究基地1个。

建院以来,学院教师锐意进取、勤奋工作,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全院共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发展研究报告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级一般项目1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80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著或主编著作30多部,主编教材或参编教材28部,主编教学参考书2部、光盘2个。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等重要期刊和报刊发表论文80多篇,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350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30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收录4篇、摘要收录6篇。

学院面向全校从本科到博士各学历层次学生开设了10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在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的情况下,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内涵和修养,浓厚学校人文环境,还为全校开出10余门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学科成就

学院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有影响的成果。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成果。以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提出和实施并总结的“五结合”教学法和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以教学与科研互动为基础,在2004年建成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本科课程建设成果。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出版了2本教学研究的学术著作,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各类奖励2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五个一工程奖”5项,获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自“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以来,又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1项。

学院没有招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始于八十年代末的科技哲学专业,现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拥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等三个省级研究基地,建有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等两个省级培训基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以建成博士授权点为新的起点,着力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全体教师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促进学院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