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钝头蛇(学名:Pareas stanleyi),又名棕脊钝头蛇、崇安钝头蛇,属于游蛇科钝头蛇属的爬行纲。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等地,生活于海拔700-1100米的山区。体型小,全长415~504毫米,以蜗牛、蛞蝓为食。
形态特征
福建钝头蛇体略侧扁,头较大,长椭圆形,颈明显,眼大,瞳孔不明显。上唇鳞7枚或8枚,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或2枚,眶上鳞和眶下鳞各1枚,颊鳞1枚,前额鳞入眶,前鳞1枚或2枚,后颞鳞3枚或2枚。背鳞通身15行,中央5~7行微棱,腹鳞151~160枚,肛鳞1枚,尾下鳞47~60对。头背面自鼻间鳞后缘至枕部有1个大黑斑,此斑在枕部分叉,分别与来自眼后的细黑线纹会合止于颈后部。体背面黄褐色或棕黄色,自颈部至尾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腹面灰褐色或黄白色,布有黑点。
生境繁殖
福建钝头蛇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以蜗牛、蛞蝓为食。该物种为卵生,每年8月间产卵,每次产卵量为4~12枚。
分布范围
福建省钝头蛇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浙江省(龙泉市)、福建(崇安、浦城县、南靖县)、江西省(井冈山市)和贵州省(雷山县)。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林业网.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