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篱莺(黑枕黄鹂普通亚种:Iduna caligata):体长11-13厘米,属小型鸟类。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包括翅上覆羽概呈淡灰的沙褐色;眉纹和眼周淡黄白色;翅和尾羽深褐色,均具淡色羽缘。下体白而沾棕,胸部和两胁羽色较深。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棕黄色;脚灰黄色。
栖息于林下生长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泰加林,以及有桦杨、杨属、柞树等阔叶林,有时亦见于芦苇沼泽、农田、园圃和城市公园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隐蔽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行动敏捷,难以发现。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中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迁徙和越冬于阿拉伯南部和印度等地。
形态特征
靴篱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灰褐色或沙皮黄色,腰和尾上覆羽缀以淡棕色或淡皮黄色,两翅和尾与背同色、但较暗,羽缘较淡。方尾,外侧尾羽羽缘白色。第一枚飞羽4-11厘米,稍长于翅上覆羽,第二枚飞羽长度位于第六枚和第七枚之间或相等,第三枚、第4枚与第五枚几乎等长,同时也最长,形成翅尖。第三枚至第六枚外有缺刻。下体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微沾色,有时胸和两胁缀淡灰褐色和褐色,翅下覆羽淡赭褐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沾棕色,下体微沾棕黄色,喉白色,其余假成鸟。
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下嘴黄色或棕黄色,尖端稍暗,脚褐黄色或灰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8-9g,♀7-9g;体长♂117-135mm,♀123mm;嘴峰♂10-16mm,♀13-15mm;翅♂55.5-65mm,♀55-65mm;尾♂47-58mm,♀46-52mm;跗♂20-23mm,♀19-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林下生长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泰加林,以及有桦杨、杨属、柞树等阔叶林,尤其常见于稀疏树木的林间灌丛、草地、林缘及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附近的小块林地、灌丛草地。以及栖息于近荒漠的农田及水渠边的灌丛间,尤其是水边或近水域附近的灌丛或草丛中,有时亦见于芦苇沼泽、农田、园圃和城市公园中。
生活习性
中国为夏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繁殖,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隐蔽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行动敏捷,难以发现。多在灌丛或草丛间穿梭,活动时亦多在地上快速跳跃奔跑。常站在草茎中部且灵活地沿草茎上下跳跃攀缘。遇有干扰时常发出尖锐的"churk、churk”的警叫声。繁殖期间则站在幼树或高的灌木顶端鸣叫,鸣声为快速和不断变化的“唧唧”声。
主要以毛虫、直翅亚目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包括有象鼻虫等。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中国、芬兰、印度、伊朗、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欧洲区)、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奥地利、比利时、佛得角、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荷兰、挪威、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
中国
新疆(皮山县、西部喀什、莎车县、准噶尔盆地、英吉沙县、塔里木河、塔城地区、天山、北部阿勒泰市、乌伦古湖、青河、乌伦古河流域、中部玛纳斯河、吐鲁番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繁殖鸟、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间常发出占区鸣叫。筑巢于茂密的灌丛或草丛的地面上,有时也将巢建造在离地面不高的灌木侧枝上,离地面不到0.5米的高度。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枯草茎、草叶、须根以及个别鸟类羽毛编织而成,内层为较细软的草茎和一些松软的植物,有时还垫有鸟类羽毛和兽毛。巢外径8-12厘米、内径4-6.5厘米、高4-10厘米、深3-5厘米。每窝产4-6枚卵,通常5枚。卵呈淡粉红色或污白、或粉红白色,缀以红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17毫米×11-13.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在特别热的天气,雄鸟有时亦参与孵卵。孵化期13-14天。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Booted Warbler.BioLib.cz.201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