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南古城,城址位于玛纳斯县县城东北,古城略呈长方形。
简介
楼南古城位于玛纳斯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头工乡楼南村,群众称“破城子”,又称“唐城”,四周残留城墙。《中国名胜辞典》介绍:其“城垣残存,土筑,呈正方形,有城门,相互对称,旁有高大烽燧遗址,传为唐朝遗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第六册63-64页唐朝图上标为“乌宰守捉”,从“乌宰守捉”这一名称来分析,“乌宰”应为地名,“守捉”则是唐代军事机构建制之名,设守捉使。守捉之下还有“烽” “戌”,可见这个守捉城驻军也不会太少,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镇。
楼南古城概况
楼南古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20米,南墙长500米,西墙与北墙长520米,今皆为土垣状,基厚10至15米,残高1.5-4米不等。内有文化堆积,可见灰层,间有红、灰陶片与畜骨等。东墙残存部分,中部似有城门。北墙西段为该墙垣最高的一段,且基部很宽,似有高台建筑。城内西北部地势较高,似有建筑,其上陶片及畜骨散布较多,在一土坑的剖面观察到有较厚的红烧土与灰层。城外四周50米左右宽的护城河清晰可辨,城墙四角外侧护城河边均有高大的烽火台(目前残存的只有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南角三处),城内原有一大土墩,高达10米,相传为点将台,可惜在七十年代初被农民取土时炸掉了,整座城只有西城门和南城门依稀可见。
建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地上地下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内所见遗物甚多,大量的是陶片,也见石器和铁器。陶片多为夹砂灰陶,部分为红陶,皆系轮制。器形有小口平底瓮、罐形器等,颈肩部饰弦纹、波形纹、指甲纹。石器有扁圆形的磨盘、石磨棒、石杵、砺石和石夯等。此外还见一些灰色砖残块和锈蚀的铁块。该城出土文物,有宋代的铜镜,宋、西辽、元时期的大型瓮、罐器和一些磨制甚精的玉、石器等。有人考证此城是唐朝庭州的乌宰守捉城。从出土文物看,此城的年代与昌吉古城、六运古城、北庄子古城大至相当。楼南古城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玛纳斯县楼南古城文物有新发现
2006年5月,玛纳斯县文博工作者对全县文物普查时,在楼南古城一农田水渠口发现两块直径80cm的城门石础石和部分城门建筑材料(花岗石石板)。两块石础石上部都有一个人工凿石窝,其中一个石窝直径22cm,深8cm,石础石的作用就是:埋在城门内两侧将城门门框一侧木柱下端放入石窝内作转轴之用。而花岗岩石板估计是当时城门墙壁上或是在地上铺路之用。具有关专家介绍,在古城发现如此大的石础石在新疆还是少见。
楼南古城位于玛纳斯县县城东北3公里处,群众称"破城子",又称"唐城",四周残留城墙,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510米,周长2260米。《中国名胜辞典》介绍:其"城垣残存,土筑,呈正方形,有城门,相互对称,旁有高大烽燧遗址,传为唐朝遗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第六册63-64页唐朝图上标为"乌宰守捉",从"乌宰守捉"这一名称来分析,"乌宰"应为地名,"守捉"则是唐代军事机构建制之名,设守捉使。守捉之下还有"烽" "戌",可见这个守捉城驻军也不会太少,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镇。
建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从地上地下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金属制品等珍贵文物,在文博工作者文物普查时,据当地60岁以上老人回忆:"这座古城四周城墙残高10余米,城外四周50米左右宽的护城河清晰可辨,城墙四角外侧护城河边均有高大的烽火台(目前残存的只有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南角三处),城内原有一大土墩,高达10米,相传为点将台,可惜在七十年代初被农民取土时炸掉了,整座城只有西城门和南城门依稀可见"。
这次城门石础石和城门建筑材料的发现地就是在南城门的位置,老人们的回忆与历史基本吻合,也更加证明这座古城在当时是多么的宏伟壮观,而从众多出土文物分析,这个古城不但是驻军之城,曾经也是这一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玛纳斯县古城位于玛纳斯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楼南村,俗称楼南古城、破城子,是唐朝庭州的乌宰守捉城,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呈长方形。近年来,城内出土文物较多,主要有陶器、石器、钱币、铁器及宋代铜镜。古城约建于唐代,毁于元代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