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仲孙(?—1271年),高丽中期武将,曾发动三别抄之乱反抗元朝统治。在王禃在位期间,裴仲孙官至将军。1270年,元宗将首都从江华岛迁至开京,下令解散三别抄军,取回名籍。三别抄军担心名籍被交给蒙古族会引发报复,便与军指谕卢永禧等人发动叛乱。裴仲孙在国中宣称蒙古人大军将至,要求对高丽百姓进行大屠杀。
裴仲孙和卢永禧拥立承化侯王温和为国王,署置官府,设立大将军、尚书左丞等官职,以左右承宣身份控制三别抄军。三别抄军封锁江华岛与陆地之间的水路,并占据周边岛屿和沿海一带作为根据地。
前中书舍人李素贞和郎将尹吉甫集结奴隶攻击三别抄军,但三别抄军最终逃往珍岛。元宗派遣金方庆前往镇压,但金方庆与蒙古元帅忻都随后击败三别抄军,攻占珍岛。裴仲孙和王温在此役中被杀,三别抄军余部由金通精率领逃往耽罗继续抗争。
正文
裴仲孙(?—1271年?),高丽中期武将,三别抄之乱的发动者。他早年事迹不详,在王禃时期累升至将军(正四品)。1270年武臣政权倒台后,高丽归顺蒙古,从蒙古回国的元宗下令从江华岛(江都区)还都开京,同时担心三别抄作乱,派人去江华岛解散三别抄,并取走三别抄的名籍。三别抄担心名籍传到蒙古后会引起蒙古对他们的报复性肃清,军心更加不稳。六月一日,裴仲孙与夜别抄指谕卢永禧在江华岛发难,向官民宣布:“蒙古兵大至,杀戮人民,凡欲李辅国者,皆会庭!”于是江华岛大乱,裴仲孙拥立留在江华岛的王族承化侯王温(高丽显宗之子平壤公王基的七世孙,也是在蒙古为质的永宁公王綧之兄)为高丽国王,并斩杀了反对者及蒙古派来招谕的回族使者。当时扬州市的守军很多都逃回陆地,裴仲孙等估计江华岛守不住,便带着王温和三别抄,裹挟无数男女浮海南省逃,入据朝鲜半岛西南端的珍岛,时不时上岸抢劫。
随后蒙古派阿海、高丽派金方庆组成联军,多次进攻珍岛,均被裴仲孙击退。陆地全罗道的许多州郡也纷纷归降,不少官吏去珍岛见裴仲孙等三别抄将领。1271年春,蒙古打算招安裴仲孙,派忽都答儿出使珍岛,裴仲孙提出的条件是蒙古撤军后直接归顺蒙古,但是蒙古新任统帅忻都没有接受,裴仲孙进而要求将全罗道划给他,然后直接隶属蒙古管辖,亦被蒙古拒绝。与此同时,裴仲孙还向日本求救,在国书中宣扬“我本朝统合三韩”“安宁社稷(以)待天时”,又蔑称蒙古为“韦”,表示“披发左圣贤所恶”,传达了与蒙古对抗到底的意志,当然,不明就里的镰仓市师爷并未贸然出兵相救。是年五月十五日,高丽蒙古联军终于攻破珍岛,王温被杀,裴仲孙不知所终,很可能也战死沙场,余部在金通精的率领下转进耽罗(济州岛),两年后终被消灭。
裴仲孙一直以来被视为乱臣贼子,在《高丽史》中也被列入“叛逆传”。但随着近代朝鲜半岛民族主义的崛起,裴仲孙由于其坚持对蒙抗争、充分显示朝鲜民族不畏强暴、顽强奋战的精神而获得重新定位与肯定评价,甚至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赞扬。1959年后在珍岛建立其聂氏宗祠“精忠祠”及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