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由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了一个白人猎师威尔森陪伴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在非洲进行为期两天一夜的打猎的故事。作品使用了第三人称有限全知的叙事视角,通过简洁的对话、含蓄的叙述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塑造了威尔逊的形象,传达了人生意义在于敢于面对死亡、勇于抗争的主题。
剧情简介
《幸福生活》的故事围绕着美国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和妻子玛格丽特与职业猎手威尔逊在非洲的两次打猎活动展开。在第一天的打猎过程中,麦康伯因为害怕受伤的狮子而逃离现场,这一行为遭到了妻子的嘲笑和威尔逊的轻视。当晚,玛格丽特公然进入了威尔逊的帐篷。麦康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然而,在第二天的打猎活动中,他突然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向一只受伤的野牛发起攻击。就在这一刻,玛格丽特从背后向麦康伯开了一枪,导致他不幸丧生。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欧内斯特·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正值现代社会经历巨大变革之际,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用“一切神祇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来形容。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之后,西方世界变得满目疮痍,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普遍感到异化和幻灭,精神世界处于危机之中。尽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人们无法找到真正的信仰和出路,生活如同一片荒原。海明威的作品和人物常常给人留下困惑和失落的印象,带有迷惘的色彩,反映了宿命、逃避、放纵、毁灭等情绪的存在,他对现代物质生活的浮华堕落深恶痛绝。
存在主义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是存在主义思想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就人的身份、价值、尊严而言,存在主义强调向外寻求认可,而精神失落或异化则指向个人内心,涉及到自主性和自我确证。在人生态度方面,存在主义既包含了对社会的厌恶、消极和内向的一面,也有积极的、追求的、外向的一面。在非理性世界中,人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最珍贵的良知也不复存在。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本质,迷失在追求感官享受和物质虚荣的深渊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生活的本真,坚守人性的解放。欧内斯特·海明威通过《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人物对比,展现出了生活本真的美好以及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及其灾难性后果。
创作灵感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故事来源于海明威听说的一个丑闻:1908年初,英国人勃立斯夫妇来到非洲狩猎旅行,他们的向导名为J.H.佩德生。不幸的是,勃立斯先生在旅途中意外身亡。据当地居民透露,曾听到勃立斯先生与向导争吵的声音,而勃立斯夫人的身影出现在向导的帐篷中,事件发生时,勃立斯夫妇在同一顶帐篷中,勃立斯夫人手里握着手枪。
人物介绍
麦康伯
麦康伯先生熟悉现代文明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摩托车、汽车、打野鸡、场地球类运动等等。他还了解书籍中提到的性问题,并且知道自己有钱,妻子不会离开他,因为他也会忠诚于妻子,因为她非常美丽。他前往非洲打猎并非是为了亲近大自然,而是因为媒体的宣传,希望为他们浪漫的生活增添一些冒险元素。面对妻子的不忠,他选择忍气吞声,即使在早餐时面对给自己戴“绿帽”的威尔逊,他也能假装镇静。面对妻子对自己的懦弱和胆怯的讥讽,他只能装作不知道。他担心威尔逊会把他像兔子一样逃跑的事情告诉俱乐部的其他人,他如此重视别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种异化的、符号化的生存方式,在这种异化的状态下,麦康伯无法找到生存的真实价值。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是文明社会人性异化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她不仅外表迷人,而且聪明机智,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地位为一款新上市的化妆品代言,赚取了5,000美元。她冷漠无情,不懂得珍惜爱情,她与丈夫的关系完全建立在金钱基础上。她虚荣刻薄,无缘无故地要求养尊处优的丈夫展现出非洲猎人的野性。当麦康伯因为恐惧而在狮子面前逃跑,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尊严时,玛格丽特公开蔑视他,侮辱他。当丈夫最终在捍卫尊严的强大愿望驱动下鼓起勇气,勇敢地对抗野牛时,却被她亲手杀死。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在她的手中终结了。
威尔逊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男性角色,那就是猎手威尔逊。他面容冷峻,有时甚至显得残酷。他肩扛威力强大的来福枪,遵循自己的职业原则,也因此赢得了雇主们的尊敬。当麦康伯成为逃兵并试图掩饰时,威尔逊极端地看不起他。然而,当麦康伯因此受到妻子的冷嘲热讽时,威尔逊却变得同情、理解和宽恕他。威尔逊甚至把生命看得很淡漠。当麦康伯的勇气恢复,尊严得到维护时,威尔逊认为他已经成熟了,并为此感到高兴。最后,麦康伯死在了妻子的手下,威尔逊立刻果断地断言玛格丽特是故意杀害麦康伯的,而玛格丽特的默认证实了他的敏锐判断(评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威尔逊冷静勇敢、见多识广,他经验丰富且洞察力敏锐,是典型的“欧内斯特·海明威式”主人公。他信奉一种简单的生活哲学,对女性采取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但从不受她们摆布,他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之一,也是一个“不需要女人的男人”。
作品鉴赏
主题分析
生命尊重
在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当那只凶猛的雄狮被接连射杀后,小说写道:“它浑身疼痛、难受、充满仇恨;它全身剩余的力气都被调动起来,全力准备发动突袭。它能听到那几个人在说话;它等待着,聚集全身力量,只要那些人走近草地,就会拼命一扑。它听着他们说话,它的尾巴变得坚硬,上下晃动;他们一走到草地边沿,它就发出一声咳嗽般的咕哝声,然后猛扑过去。”生命力促使这只雄狮战斗至最后一口气。当麦康伯在车里举起枪准备射击时,职业猎手威尔逊阻止了他,并告诉他从车上开枪是违反狩猎规定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有一种明确的竞争规则:即竞争双方的地位平等,力量平衡,如果人类依赖先进的工具而超越其他生物,那么就是对其他生命体乃至自身的不尊重。
直面人生
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命运悲剧的勇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汉,那些能够在命运重压之下保持尊严、勇气和优雅风度的个体才是现代生活中真正的英雄。相比之下,那些被物质享乐和欲望满足束缚在现代网络中的人们往往会失去直面生命的勇气,沦为人人唾弃的可怜虫。《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深刻而丰富地展现了这种转变过程。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看来,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显然不是人类本真需求的一部分,人们沉迷其中只会被困住;相反,只有拥有人的尊严,直面人生的悲剧和死亡,才能获得某种自由,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麦康伯一生都在忍受死亡、痛苦和荒谬的折磨,但他反抗和努力摆脱虚无力量控制的勇气足以让他成为一名英雄。死亡是最大的虚无,也是摆脱虚无的力量。麦康伯在虚无中死去的同时也在死亡中获得了重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海明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生活在虚无中的人们通过死亡、痛苦和荒谬来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建立起新的存在方式来挑战虚无、战胜虚无。
艺术特色
《幸福生活》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具有“非人格性”和“间离性”的特点,因此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穿梭于被叙述的对象之间,拥有更广泛的叙述空间,既能停留在人物外部进行外视观察,又能深入人物内部进行心理透视。此外,第三人称叙述者还能客观、超然地为小说创造出绘画效果和戏剧效果。《幸福生活》中麦康伯、妻子玛格丽特及职业猎手威尔逊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悬疑的设置正是借助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同功能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偶尔还会插入第二人称,将叙述接受者——读者称为“你”,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极大地缩短了叙述接受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参与到故事中来。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在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完全融入在情节之中。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批评,确切地说,它就像是一幅带着些许幽默成分的讽刺画。欧内斯特·海明威刻画人物时不添加任何概括或渲染,含蓄简约的文体表面上看似平凡简单,但仔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内涵。
影响与评价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被认为是海明威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一直是评论界的争议焦点。基于她的放荡不羁和她将丈夫一枪打死的事实,许多评论家将她定义为邪恶的“谋杀者”、“真正的恶棍”和海明威小说中最无耻的女人。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橡胶园小镇。父亲是一名医生兼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家中六个孩子中,他排名第二,自幼热爱体育、钓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他曾前往法国等地旅游,回国后担任实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加入意大利战场担任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天在前线被炮弹炸伤,回国疗伤。此后,他在多伦多市星报担任记者。1921年回到巴黎,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人。1923年发表了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览了欧洲多个国家。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首次取得成功,被斯坦因誉为“迷茫的一代”。
参考资料
论《弗朗西斯- 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叙事中潜含的意识形态.豆丁网.2024-08-08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禁不起考验的婚姻.简书.2024-08-08
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 .优秀范文网.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