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多层面研究学习、记忆等高级脑功能。
历史沿革
1999年9月,钱卓博士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重要论文《Genetic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成果也为华东师范大学提供了提升学科建设的机会。经过多次讨论,华东师范大学于2001年5月建立了“功能基因组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并在同年10月成立了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002年1月,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同年10月,“脑功能基因组学”成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于2002年10月成立了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2002年9月,胡应和博士全职加入研究所,担任执行所长兼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推动了研究所的实际建设工作。在钱卓博士和胡应和博士的领导下,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逐渐走上正轨。
研究领域
脑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
运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研究基因和蛋白在大脑中的表达、活性和调控,探索其在学习、记忆等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脑功能模式动物构建与分析
通过转基因或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脑功能模式动物,结合多种研究手段,从细胞和整体行为层面上研究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学习记忆神经编码
使用高密度群体神经元在体记录技术,结合脑功能模式动物,研究学习、记忆过程中群体神经元的编码规律,探究神经元网络的信息编码原理。
脑基因功能的分子调控
建立中草药化合物库筛选平台,研究小分子天然产物对脑功能基因表达及活性的调节,开发针对脑疾病的药物先导化合物。
感知觉信息处理及可塑性
综合运用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等方法,研究感觉系统的感知觉信息处理机制及其可塑性,以及感觉功能异常的修复。
技术平台
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涵盖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模式动物构建、模式动物分析、神经编码分析、神经药物研发等多个环节的技术平台,开展从基因到脑疾病药物研发的综合性研究。
国际合作
实验室吸引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访问交流,如Thomas Sudhof、Joshua Sanes、Richard Thompson、Roger Nicoll等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Peter Seeburg、Antoine Triller、John O'Keefe等国际著名科学家。
参考资料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024-10-29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24-10-29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