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悲菩萨传碑

位于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香山(火珠山)之巅的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普门禅寺。平顶山香山寺内的镇寺之宝,即《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亦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道正果史话碑》。1986年该碑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大悲菩萨传碑》是香山三宝之一。

特色

香山寺所处的山,原名火珠山。早在春秋时期,山下即建有城父,及战国时代楚国城父邑;西汉置县改城父为父城,东汉仍称之为父城。刘宏时,大量西域僧人在父城巡游传教,看到火珠山与天竺香山极其相似,再加上东土中国的父城与西土天竺佛教圣地父城的巧合,遂改火珠山为香山,并在山上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名香山菩萨寺,又名香山寺金朝著名诗人、史学家元好问在《东游略记—梁县香山寺记》中称:“该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

寺内高33米的大悲观音大士塔耸立中央,塔底洞内有一通《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高2。22米,宽1。46米,碑文50行,满行91字,共4000多字。碑文内容是唐初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天神向道宣讲述妙善证道成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本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润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书法大家、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书丹。北宋朝廷两位重臣共同为妙善观音菩萨树碑立传,宝丰香山寺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过,该碑历经兵火灾害,目前碑额及碑文上部和右部的一些字迹已经失去或者损伤,所幸其余部分尚完好可读,

我国北朝中后期,在中原古城香山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妙善传说,说楚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在香山修行,得道证果为大悲观音菩萨。这位汉王室公主修行证果的观音菩萨,和印度佛教经典里的男相观音截然不同,历史上有学者认为,妙善作为汉王室公主,以女身修道成佛,不合佛教经典。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首楞严经》中,观世音可以现种种女相而为说法;在《萨昙分陀利经》《维摩诘经》《金光明最胜王经》《须摩提女经》《法华三昧经》等经典中,古印度女王、织女龙女,甚至是平民女子,都可以一女身修道成佛,这无疑为汉王室公主妙善修道证果成观音提供了依据。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载妙善香山修行成佛事迹,故事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和道教修仙思想,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印度佛教观音中国化,这是《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中的观音为历代民众所广为信仰、崇奉的根本原因,《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也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和渊源。

《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一书分为《序》《前言》《碑文》《释文》《香山大悲菩萨传与蔡京书法》《香山大悲菩萨传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后记》等。

宝丰书画研究院院长曹二虎说,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蒂的书法作品出版物到处可见,唯蔡京因史书列为“奸臣”,作品出版物极少,而该碑文是其现存少数书法真迹之一,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鉴于此,他们考虑把此碑拓片编辑出版,将藏于香山古刹中的这些艺术瑰宝奉献给世人,以繁荣民族传统书画艺术和弘扬观音文化。

历史意义

首先,此碑形制巨大。据台湾学者赖瑞和考证,这通碑“最特殊的地方,不在它的高度,而在它那1。46公尺的宽度,这个宽度,差不多等于两通古碑的宽度,在中国古碑当中,非常罕见。不是第一,也肯定在前五名之内”。

其次,碑中书法,堂堂正正,穆穆皇皇,四千多字,一笔不苟。今人读一遍下来,即颇觉困难,正书下来,是需要工夫的。

再次,碑文内容感天动地,耐人寻味。感天动地者,当然是妙善以手眼当药引为妙庄严王治病一节。耐人寻味的是,妙善拒招附马时曰:“爱河浪阔,苦海渊深,富贵不常在,荣华如泡幻。不贪一世之荣,免沉多劫之苦……”这简直就是一句谶语,应之于蔡京,是灵验且可叹的。

在书法艺术方面:《大悲菩萨传碑》端严方正,功力深厚,取法唐楷,不让古人。见颜真卿柳公权筋骨,有欧阳询结字字范,甚至有《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的影子。其用笔豪健,痛快沉着,仪态端正,精于单字造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浓郁的写经风格,我们姑且称之为“蔡体”也不为过。

其书法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沉着不浮,从容不迫;二是正而不僵,视之养目;三是厚而不媚,端庄大方;四是筋强骨健,生机盎然;五是严整规方,出手不凡;六是人不肖字,观者浩叹。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