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留尼汪椋鸟

留尼汪鸟(学名:Fregilupus varius),是一种已灭绝的椋鸟科鸟类。生活在潮湿的沼泽森林及海岸山区树林中,主要吃昆虫、农作物及水果。有关示爱、筑巢、妊娠期等繁殖资料则不明。留尼汪椋鸟是于1669年发现,并由荷兰自然学家Pieter Boddaert所描述。

形态特征

它的头上有一个灰冠,长30厘米。双翼呈灰褐色,展开达4.7厘米。尾巴长11.4厘米及呈红褐色。脚呈黄色,骨长约3.9厘米,趾甲弯曲。头、颈及腹部都呈白色。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鸟的喙长4厘米及呈浅黄色,稍微向下弯曲;雌鸟的喙较细小及笔直。雄鸟的冠向前,而雌鸟的冠向后。由于它们有冠及喙的形状,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将它们看是戴胜的亲属。

生活环境

留尼汪岛有两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山地气候。小岛沿海终年湿热,内地温和凉爽。这两种候造就了小岛上的大片森林,并使得该岛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留尼汪椋鸟就曾经生活在该岛上。

种群现状

留尼汪椋鸟的减少可以在19世纪自然学家的信中可以见到。它们灭绝的原因是家鼠属的入侵,而引入家八哥来对付蝗虫亦令它们大量减少。由于它们吃咖啡果及肉质鲜美,故亦被人类所猎杀。最后的留尼汪椋鸟是于1837年被猎杀的。

自1848年起,森林的破坏造成栖息地的减少。有指于1868年曾看见它们的踪迹,但这却不能证实。

直至2006年,现存共有19个留尼汪椋鸟的标本。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