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亲供手迹》,是2010年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按曾约农“湘乡曾八本堂”藏本原貌影印,作者为李秀成。
《李秀成亲供手迹》主要描述了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供词,回顾自己从加入太平军到天京失陷的经历,包括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天京事变、后期军事行动等,还反思了“天朝十误”等内容。
内容简介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李秀成也于这一年参加太平军,见证了太平天国从初创时的艰难到逐渐发展壮大,太平军一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打到湖南省、湖北等地,队伍不断扩充,势力逐渐增强。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李秀成提到自己在杨秀清的保举下开始担任右四军帅,后升任后四监军,负责驻防天京城外高桥,参与了天京周边的防御工作,确保首都的安全。同年秋天,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得到石达开的赏识。
1856年,李秀成在救镇江市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委为地官副丞相。然而,同年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后来也率部出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元气大伤。
1857年10月,李秀成被封为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虎符之令,在太平天国的军事和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他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弘光帝而遭严斥,还被革除封爵。
1858年,李秀成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二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支柱,在浦口等地与清军作战,取得了一定胜利,稳定了太平天国的局势。1859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1860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再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随后乘胜东进,攻占了常州、苏州市、嘉兴市、松江等大片地区,使太平天国在江浙一带的势力达到鼎盛,极大地扩充了太平天国的统治范围和资源,但也面临着与外国势力冲突等新问题。
1863年,随着清军的反攻和太平天国自身问题的积累,局势逐渐逆转,李秀成自丹阳市回天京护都。他力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以保存实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但为洪秀全所斥。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在混乱中保护幼天王突围,后与大队失散,不幸被俘。
出版信息
《李秀成亲供手迹》于2010年由岳麓书社进行出版。
作者简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清代藤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1851年,李秀成加入了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把首都定在天京(今南京)之后,经杨秀清举荐,李秀成担任右四军帅,接着又升任后四监军,负责驻守在天京城外的高桥。同年秋天,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前往安徽巡视民间事务,得到石达开的赏识。1856年,李秀成在解救镇江以及攻破江南大营这两场战役中建立战功,被任命为地官副丞相。1857年10月,被封为合天侯,执掌副掌率的权力,握有调兵遣将的命令。因为向洪秀全上奏请求重用翼王石达开,疏远安王、福王,从而遭到洪秀全严厉斥责,还被革除了封爵。1858年,李秀成担任后军主将,和陈玉成一同担任军率。第二年被封为忠王。1860年夏天,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次攻破江南大营,相继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湘军进逼天京,奉命率军回援,与湘军会战四十余日。次年向洪秀全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留城固守。天京陷落后,护天王突围被俘,写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数万言,有投降意。后被曾国藩杀害。
大众评分
信息来源
参考资料
李秀成亲供手迹.豆瓣读书.2025-02-11
李秀成亲供手迹(线装本).微信读书.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