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关上村

关上村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瓮洞镇,始建于乾隆24年,是一道赫赫有名的雄关。这道雄关位于清水江畔的渡头坡,上扼黔东,下接芷,为出黔入湘的必经之路,水陆交通咽喉,地势十分险要,山水风光秀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便在坡上设置关卡,建立炮台,常年驻军,称其为“黔东第一关”。因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至民国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的木材生意异常发展,商贾云集。民国时期,蒋介石曾派遣亲信胡为乎驻守于此,任厘金局局长一职,专门对过往客商,尤其是上游的木材生意收取税收。

简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关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瓮洞,始建于乾隆24年,是一道赫赫有名的雄关,这道雄关位于清水江畔的渡头坡,它上扼黔东,下接沅芷,为出黔入湘的必经之路,水陆交通咽喉,地势十分险要,山水风光秀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便在坡上设置关卡,建立炮台,常年驻军,称其为“黔东第一关”。

形成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朱梓(江苏赣榆区沙河镇,鱼米之乡之人),首任天柱知县。当时没有公路、汽车,运输主要靠水路。

朱梓上任后对清水江天柱段进行考察,下文在瓮洞建立市镇,号召当地官商集资修建下河码头,方便当地客商农民装卸船仓货物,方便政府收税,清水江沿岸第一个港湾码头诞生了。

历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关,是当时天柱县连接省内外的重要港口,知县号召苗侗居民办官店、客栈,方便官商往来,农民工装卸船仓货物,于是瓮洞市镇各种店铺一时间琳琅满目,十分繁华。

从明万历21年(1593年)经清代到民国,由于当时主要交通靠水路,天柱境内大量物资的调运均从瓮洞经过,出口物资有竹、木、炭、柴、土特产品。畜牧类有耕牛、菜牛、羊、肥猪等。进口物资有食盐、布匹、百货、南货、生活资料、生产工具。木商生意更是一番火热,经济十分活跃,一年四季瓮洞塘揪扎木排的号子声、围木材尺声、打斧印的木头声,搬运工上码头脚步号子声,响彻两岸山谷,一片繁忙的景象。

“黔东第一关”始建于乾隆24年,公历1759年至今355年,清宣统、民国前由省府派员任瓮洞厘经局总办,因为瓮洞地形复杂,在湘黔界的会同、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黔阳天柱县五县包围之中,周边每县都有保警队,黔阳专区(现在的怀化地区)洪江市还驻扎有中央军。自古以来官商一家,兵匪一家,欺压百姓。

凡来瓮洞任厘经局总办人物官职都是县处级官员,民国第一任厘经局总办胡子才,副总办杨跃庭(渡马乡人)。厘经局总办坐镇瓮洞局,管理瓮洞22个行政村的事务,管理武装部队,经常在湘黔边界剿匪,才得安宁。胡子才任厘经局总办时,买下了金子寨至省洞清水江河段近30华里,曾在省洞拦江设卡课税。

民国26年(1937年)天柱排工放运木排至洪江港湾,湖南省洪江市地头蛇不准再放到常德市,此段水路700华里要由当地居民接运,让湖南排工享受运费收入。双方发生矛盾,关押了数十人。案件告到长沙省府,洪江市政府释放了被关押排工。

天柱木商逐年沿沅江常德、陬市镇,出洞庭湖,入长江,先后在武汉、南京市建立了天柱木业商会,木材商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通江达海的木材贵州商会。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