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隐,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淮阳区)人,其父王铤,世代寒门。
太兴初年,典章制度初步建立,便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郎,让他们编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郎虞预私自编撰《晋书》,虞预出身豪门,交接权贵,结成朋党,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书就写不成,便去武昌区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笔纸,随后上报朝廷。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王隐虽爱好著述,但他文辞鄙拙,错杂而没有条理。他的书籍有条理的部分,皆由其父所撰;文章混乱且不可理解的部分,为王隐之作。
人物生平
晋书 卷八十二 列传五十二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应劭)作《风俗通义》,崔子真(崔蹇)作《政论》,蔡邕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篇》,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刘奭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王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区。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王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史学贡献
著有《旧晋书》93卷。贞观年间重修晋十六国史时作为编撰新《晋书》的辅助参阅史料。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晋书》93卷也散佚。
家庭成员
父亲:王,历阳县令
哥哥:王瑚,字处仲。少重武节,司马颖司马颖举兵向洛,以为冠军参军,积功,累迁游击将军,与司隶满奋、河南郡周馥等俱屯大司马门,以卫宫掖。时上官姓已纵暴,瑚与奋等共谋除之,反为所害。
参考资料
晋书 列传五十二 王隐传.国学网.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