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紫魟

紫色翼魟(学名: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又名紫魟,属于魟科、翼魟属的一种海洋鱼类。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纬度为北纬50°至南纬50°的热带温带水域。紫色翼魟属于暖温性的深海底栖魟类,以小型刺胞动物门、鱼类和甲壳亚门为食。尾刺具有剧毒。

形态特征

最大体盘宽达96厘米。雄成鱼体盘宽35-41厘米,大者体盘宽达59厘米。雌成鱼体盘宽40-50厘米,刚产仔体盘宽15-25厘米。体盘斜方形,前缘斜直或微凸,与吻端成60°-70°;前角钝尖,后角尖凸,背中央隆起颇高,两侧低平,眼至吻端呈弧形,坡度较大;体盘宽为体盘长的1.3-1.5倍,最宽处在体盘的前半部。吻前缘广圆,稍波曲,正中有1小圆形突起,吻长等于体盘长的1/8-1/7,小于眼间隔,眼间隔微突起。前宽大,前后缘广弧形,前宽后狭。眼中大,微突起,眼球大于或等于(雄体)喷水孔;瞳孔黄色,瞳孔背面有半圆形黑色瓣膜。喷水孔大,近方形或长椭圆形,里面前方具1厚的皮膜,能向后关闭。外鼻孔椭圆形,里面前后各具1 皮膜,前鼻瓣连合为口盖,几伸达上颌,后缘凹入,两侧圆形后垂,中央有1缺刻,细裂或光滑,仅两侧稍有些小突起。口小,横平,波曲,口前吻长比口宽为大;腭膜中部稍凹,后缘细裂;口底前部具小型乳突1横列16 个,最外侧2个较小,口底中部在雌体正中具1纵列乳突20余个,在雄体正中具1纵列乳突14个,其后方分为2纵列;具稍小乳头多个;口底及口盖的腭膜后方密具不规则分散细小乳突。齿稍外露,齿带波曲,齿近桃形,铺石状排列,各齿中央有1尖凸,雄体上下颌齿各具16斜行,雌体较大个体上下颌齿各具22-23斜行。鳃孔狭小,第三鳃孔的宽等于第五鳃孔间距离的1/5。

腹鳍狭长,前、后角圆钝;鳍脚粗大扁长,后部尖凸。尾长,后部呈鞭状,其长约为体盘长的2.5倍。腹面在尾刺起点后方有一小段低平皮膜,约等于头长, 背面无皮膜,无突起。尾刺1-2枚,雌体第一尾刺特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3,雄体的尾刺长约为体盘长的1/5。背面在喷水孔后方水平线上,正中具1纵列结刺50-60个,止于尾刺前方一小段距离。在雄体结刺较大,雌体背面近中央及尾刺前方具分散的小刺。

体背面黑褐色,腹面灰褐色,尾端有一小段呈乳白色。

栖息环境

紫色翼魟属于暖温性的深海底栖魟类,与其他魟类相反,紫色翼魟栖息于开阔的海水和近海海湾,而不是埋在沙质底部浅水中。通常在水深100米左右上方,偶尔生活在水深超过238米的海域。

生活习性

紫色翼魟依靠拍动胸鳍而游动。在高纬度海域,具有南北洄游习性。主要以小型腔肠类、鱼类(例如鱼和鲭鱼)、甲壳亚门水母头足纲为食。有时会使用扩大的胸鳍将食物移入下颚。尾刺具有剧毒。

繁殖

雄性盘宽度为35-40厘米时性成熟,雌性达到40-50厘米性成熟。卵胎生,卵壳保留在子宫内,胚胎在发育早期孵化。每个卵都很小,重量为1-1.5克,直径约为1厘米,而胚胎在出生时重约为卵的100倍。首先,胚胎由卵黄囊滋养,可能仍在卵壳内。显然,它们在卵黄囊中的卵黄用完之前孵化,在此阶段吸收子宫营养物质。但是,在圆盘宽度为5厘米或更小时,卵黄已完全用尽,其营养完全由丰富的子宫营养物质(也称为“母乳”)提供。在2-4个月的妊娠期后,雌性会生下4-9个幼仔,每只幼崽的盘宽为15-25厘米。在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温暖的赤道水域,分娩时间为11月至次年3月;而在地中海,分娩时间为8-9月。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纬度为北纬50°至南纬50°的热带温带水域。在东太平洋,分布于夏威夷、加拿大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智利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的水域。在地中海和东大西洋佛得角也有分布。其他包括非洲西部和南部、日本南部、塔斯马尼亚州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沿海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南海西沙群岛海域,也曾在舟山市沿海偶有发现。

国家

阿尔及利亚东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岛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文莱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台湾、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西奈半岛)、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大陆、安诺本省)、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国(克利珀顿岛、法国大陆)、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西西里岛撒丁岛)、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那群岛群岛、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群岛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葡萄牙(葡萄牙内地、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塞尔瓦亨斯)、波多黎各纳弗沙岛、波多黎各主岛)、卡塔尔留尼汪岛、圣巴托洛缪岛、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大陆)、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巴哥岛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乌拉圭瓦努阿图越南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动物学史

紫色翼魟最初由波拿巴(Bonaparte)于1832年描述并命名为Trygon violacea。随后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波拿巴(Bonaparte)命名的物种和其他魟科亲缘关系,其中包括Dasyatis violacea和后来紫色翼魟的有效学名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属名Pteroplatytrygon源自希腊语“pteron”(意为机翼,鳍)、“platys”(意为扁平)和“ trygon”(意为魟)。种名violacea源自拉丁语“viola”,意思是紫色。

物种保护

紫色翼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