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段雪

段雪,男,汉族,1957年1月生,北京市人。1978年3月至1982年7月,段雪在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1988年5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

1978.03至1982.07吉林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09至1984.11北京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5.10至1988.05北京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09至1990.01北京化工学院助教

1990.01至1993.01北京化工学院副教授

1993.01至今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员

1997.07至今北京化工大学博导

2000.08至2005.08北京化工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2007.11至今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院士

2011.07至今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兼职

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Structure and Bonding编委、国家安全生产化工专家组专家、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

1、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

2、催化新材料与环境友好催化

3、无机化合物超分子化学

主要成果

获奖成果

经20余年持续研究,形成了“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研究方向,凝炼了“以性能为导向设计插层结构”和“以产品为导向控制组装过程”两类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了系列插层结构功能材料,提出了成核晶化分离等系列插层组装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实践,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工业转化,推动了溶解乙炔多孔吸附材料、汽车制动液和功能性插层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在AIChE J.和Chem. Eng. Sci.等国际化工主流刊物,以及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件和美国专利授权3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荣誉称号

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研究生培养

到2015年已出站博士后10人,毕业博士41人,硕士88人。可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与测试平台,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定期举行文体及春(秋)游活动。先后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法国Blaise Pascal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北京高校成才表率、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市级学科竞赛奖励、“唐敖庆”奖学金等多项奖励。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有些留校,成为实验室科研骨干力量,有些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分配到兄弟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成为化工领域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一些人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称号等。

主要论文

[1]段雪,林彦军,项顼.青海盐湖镁锂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议与实践[J].青海科技, 2022, 29(3):7.

[2]史文颖,卫敏,段雪.荧光素插层水滑石配位化合物的快速响应光学pH传感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2010.DOI:ConferenceArticle/5a9fc8cfc095d7222058ec45.

[3]刘红霞,段雪,马润宇层状材料——水滑石(LDH)固定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4]何静,孙鹏,段雪.Ti-MCM-41的结构特征与芳香烃羟化反应的化学亲和选择性[J].燃料化学学报, 2001, 029(005):417-421.

[5]常铮,李峰,段雪.Bi(Nb)O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降 解罗 丹明B溶液的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 2001(3):366-372.DOI:10.3321/j.issn:1001-4861.2001.03.011.

[6]葛忠新,段雪.杂多酸催化合成己二酸二异辛酯的非等混反应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3(3):6.DOI:CNKI:SUN:BJHY.0.1996-03-014.

[7]葛忠新,段雪.杂多酸催化合成己二酸二异辛酯的非等混反应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23(003):75-80.

[8]张保国,何静,段雪.稀土盐催化合成乙二醇乙醚醋酸酯[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9]段雪,苗敏,王作新.二甘醇单丁醚硼酸酯合成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3):57-62.

[10]段雪,王琪,彭少逸.程序控温吸附法对分子筛扩散性能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89.DOI:CNKI:SUN:QDHG.0.1989-01-009.

[11]段雪.程序控温动态分析在多相催化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1988.

[12]段雪,马力,王琪.定量解析TPR谱图的计算方法[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2):60-68.DOI:CNKI:SUN:BJHY.0.1988-02-006.

[13]段雪,王琪.定量解析程序升温脱附谱图的新方法[J].催化学报, 1986(02):24-34.DOI:CNKI:SUN:BJHY.0.1985-02-003.

参考资料:

个人事迹

个人总述

段雪31岁时获博士学位;33岁时被评为副教授,并由于他在应用化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35岁时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我问38岁的段雪:“命运对你是否格外青睐?”他认真地想了想,摇摇头说:“我只不过是在自己具有实力时把握住了机遇而已。”

进入大学门

1977年底,一纸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段雪手中。他拿着通知书百感交集。他恨不得早日飞到学校,叩开知识的大门。段雪提前10天来到吉林大学化学系报到,他成为该校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踏进校门的青年。他深切地知道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觉得底子不如别人,因而加倍努力。他经常在学校熄灯以后,躺在被窝里,蒙住头,打着手电筒继续看书,一看就是两小时。超负荷的运转,终于使他病倒了。开学后不久,他患了黄疸性肝炎,住进了传染病院。在病房里,他仍趴在病床上做数学题。

他形容上大学是迈上了一个台阶,当他站在这个台阶上时,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台阶。1982年9月,段雪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以研究生的身分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依旧那么雄伟,天安门广场依旧那么宽阔,故宫的角楼依旧那么美丽。12年的岁月没有改变它们,却改变了段雪。他的心沉甸甸的。往事不堪回首,重要的是珍惜时间重塑自我。他除了发愤以外没有其它的选择。一般的研究生修习27个学分,他却用同样的时间修习了39.5个学分。读硕士期间,他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7篇。他关心集体、严于律己,曾担任过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副书记,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学位奋进

1984年11月,段雪获得了硕士学位那更高的台阶充满诱惑,他告诫自己不能停步。1985年10月,段雪免试上了本校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是物理化学,方向是工业催化。此后不久,29岁的段雪成为一个男孩的父亲。在经历了初为人父的欣喜之后,他仍在求知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在寒暑假或节假日,人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实验室的空地上,三把椅子朝外,一把椅子朝里,外面用绳子一拴,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围栏,朝里的椅子放着一些吃的和玩具,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静静地玩儿,而段雪在一旁专心致志地做实验。至今,当段雪提那时的情景,话里不知是对孩子充满了歉疚,还是充满骄傲:“别人家这么大的孩子先认识汽车,而我的儿子一岁多就认识色谱。”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当段雪获博士学位时,他在国内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达34篇。其中有22篇被《美国化学文摘》摘录。

艰苦的创业

1988年年初,在劳动部的推荐下,铁道部所属的河北紫荆关金属结构厂找上了门。他们希望学校帮助解决“溶解乙炔气瓶硅酸钙多孔填料”的质量问题。该厂生产的“溶解乙炔气瓶硅酸钙多孔填料”不过关,但厂方又弄不明白造成质量不合格的原因。

1988年7月,段雪与王作新教授来到易县紫荆关金属结构厂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听工厂技术员的介绍以及对生产线的观察,他们对原材料及产品有了初步了解。他们意识到这是个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项目。没有可利用的资料,不怕。段雪他们在紫荆关金属结构厂的生产线上一点点地积累数据;没有实验室,在王作新教授的支持下,段雪在一间没有上、下水的备课室开始了实验。该换氧气瓶时,没有人手,100多斤的气瓶,段雪抱着从四楼一点点挪下楼梯,然后再滚到几百米外的仓库。没有经费,段雪常常是怀揣十几元钱就坐火车往易县跑,回到家时兜里只剩下几角钱。每一次做实验,段雪连续几天每天只睡三四小时是常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段雪与王作新教授通过了三个月拼搏,解决了工厂存在的技术问题。他们拿到了第一笔科研经费——8000元。这钱虽不多,但多么来之不易啊!

此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段雪又对该课题进行扩展,从多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先后与六个企业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将该技术转化为生产后,几年来累计新增产值近亿元。实验室设备就如同战士手中的钢枪一样,如果不精确,如何射中靶心?于是,段雪萌生了创建精细化工研究室的念头。

理论研究是应用开发的基础。段雪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不忘这一准则。他十分注重在应用项目中寻找理论课题,而大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又为应用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应用项目推入社会迅速获得回报,充足的经费进一步支持了理论研究,如此往复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为企业解决“溶解乙炔瓶硅酸钙多孔填料”问题时,段雪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如对“硅酸钙水合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晶体的点阵结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成孔机理”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科技论文21篇。

1990年,他完成的制备多孔材料的新工艺“无釜蒸压一步法制备硅酸钙多孔填料”这一成果在全中国发明展览会上获银牌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年,在他的操持下,精细化工研究室成立,他担任了室主任。

走入大市场

第一个项目完成得虽艰难,但他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把先后获得的技术转让费全部投入到科研中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一个在汽车修理八厂工作的朋友聊起了制动液(刹车油)。朋友拍拍段雪的肩膀:“你是博士,难道就搞不出比外国强的东西吗?”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到家里,段雪脑子里翻来复去地老是这句话。这句话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他也敏锐地感到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马上着手做调研。他了解到,汽车制动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进程:第一代产品为醇型制动液,主体组分是麻油和乙醇(或丁醇),此类产品沸点较低,易在刹车过程中因摩擦生热汽化而产生高温气阻,致使刹车失灵,而且它在低温下失去流动性,寒冷地区无法使用,国外在40年代已将其淘汰。第二代产品为醇醚型制动液,主体组分是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其高温、低温性能均优于醇型制动液,但其易吸水导致沸点大幅度下降,故高温性能无可靠保证,成本较高,第三代产品为硼酸型制动液,主体组分为硼酸酯和其它添加剂,该类产品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而且不易吸水,性能指标稳定,已成为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新型制动液。

中国汽车制动液年需求量不低于1.5万吨,其中近60%由国外进口,剩余的40%国产制动液中,大部分为醇型制动液。虽然80年代后期中国少数几家制动液厂开始生产醇醚型制动液,但因很难提高水平及成本较高等原因,始终没能大面积占领市场。中国汽车制动液生产落后的现状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极不相称。因此,研制开发高档汽车制动液完全符合中国的需要。

他用第一个项目得到的经费添置了许多实验设备,如高温性能测定装置、低温性能测定装置、金属腐蚀测定装置等。这些实验设备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物质基础。

这个产品中国国外有专利。他决心带领实验小组形成自己的产品。他决心用国产原料做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实验开始了。第一次出来的东西竟是半固体的。他不灰心,仔细琢磨,等想法成熟了,再设计方案再做。如此反复,竟然做了上千次实验才成功。

这个项目涉及到多种学科。该项目的主体成分是硼酸酯,硼酸酯的合成涉及到有机化学;刹车油必须保证汽车的制动系统不腐蚀,金属腐蚀又属于材料学;制动系统有橡胶材料,制动液对橡胶材料不能溶胀,这个问题又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学科。段雪不懂就向内行请教,他说,在我所学的领域我是教授,在别的领域我是个学生。他不断地扩充各种专业知识,以适于开发工作的需要。

1990年初,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在吉林省上了一条中试生产线,在进行中试的同时,实验室的工作仍在进行。段雪认为科研工作的终点在市场,市场的要求就是终点。而市场又在不断变化。他对自己的工作提出的要求永远是高起点。

科学致富

这项成果已在六个企业安家。这些企业80%已用这个技术与外商合资办厂。段雪带领的研究小组对产品经过不断的改进提高,不但达到了汽车制动液国外通用标准要求,而且还达到了国外某些名牌车的专有标准。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段雪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做完了日本人花三四十年才做到的事情。段雪创办的北京恩凯精细化工公司正在张家港市日本尼桑汽车制动液生产厂筹建一个合资企业。这个企业采用中方的技术,建成后产品一是供国内市场,二是出口300吨专供日产汽车公司汽车使用。“用我们的技术”,听到这个消息,当初拍他肩膀的朋友笑了。

与第一个项目相同的是,段雪仍注重在应用项目中寻找理论课题,在研究开发“硼酸酯型高级合成汽车制动液”的同时,一些基础理论课题又获进展:“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的原位动态表征及热分解机理”、“连续流动态催化反应体系的微波幅照法研究”、“微波水热改性硼沸石及其对烯烃催化水合反应的研究”等论文相继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段雪创办的精细化工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他们先后投资100万元购置的设备已能满足一般研究项目的需要。几年来,他率领一些比他还年轻的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适应市场需求、技术水平较高、有前景的项目。他共招收硕士生七人,博士生一人,其中一名硕士生已毕业。他所率领的科研队伍人员稳定,几年来没有一个人要求离开这个团体。

他不懈的努力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两项,中国发明学会发明奖一项,世界博览会优秀成果奖两项;1990年他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奖;1994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

他仍不满足,他翻开收集着他发表达74篇论文的大本,他打算在他40岁之前把其余的空页填满。这一本是100页。他认为这是一条康庄大道。在他的日历上,仍没有节假日与寒暑假。

人物评价

段雪为加快兰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助力白银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甘肃日报社评)

获得荣誉

作为第一贡献者,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北京市、石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先后获得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段雪.中国化学会.2024-09-11

北京化工大学段雪.百度学术.2024-09-11

中科院段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白银 助力凹凸棒“点石成金”-白银-每日甘肃网.每日甘肃网.2021-09-19

研究生溯采讲坛第143讲:何鸣元院士、包信和院士、段雪院士讲座预告.浙江工业大学.2021-12-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