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外文名: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年2月19日出生于丹麦奥胡斯,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人和中国难民的保护者。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面对日军的疯狂大屠杀,他在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庇护并救治了数以万计的中国难民。他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当时的侵华日军暴行,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1938年3月20日,在日军的逼迫下,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难民代表和流亡至沪的工厂经理称赞他“见义勇为”,并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以示感谢与纪念。1939年,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并加入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晚年生活在美国。终身未婚。1984年4月,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2010年,由戴袁支所著、记述辛德贝格事迹的传记《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2月,南京举行了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亲手在和平树边插下一支“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2019年8月31日,由南京市政府和奥胡斯政府合作举办的辛德贝格雕像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举行。

人物经历

1911年2月19日,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奥胡斯市。1936年,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在上海时曾爱上一位中国姑娘,但两人未能成婚。1937年12月2日,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及另外两位中国人辗转苏中、镇江市到达南京,应聘史密芝公司在南京创建的一个丹麦水泥厂,任务是在战时保护工厂。为此,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在丹麦驻沪总领馆立下了“生死状”,自愿前往南京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5日,他们赶到了江南水泥厂,而4日,日军已完成了对南京外围的包围。同月,南京沦陷后,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京特等利用外籍身份庇护约2万中国难民于江南水泥厂及栖霞寺难民所,记录日军罪行并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为阻止日本屠杀者进入难民区,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在给朋友的通信中这样写道:“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1938年元宵节后,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又从南京城接来了马吉牧师到江南水泥厂考察。召集难民代表们讲了各村的情况,并回答了马吉提出的问题。这一次,马吉还收到了毕德和等4位难民代表递交的另一份呈文,血泪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最终,两份呈文送到了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1938年2月26日作为该办事处南京第21号报告的附件,发至德国。

1938年3月20日,在日军的逼迫下,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难民代表和流亡至沪的工厂经理称赞他“见义勇为”,并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以示感谢与纪念。1939年,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并加入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晚年生活在美国。终身未婚。1984年4月,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人物事件

悬挂巨幅丹麦国旗保护难民

1937年12月9日,栖霞市山战斗中日军炸弹在江南水泥厂附近爆炸,栖霞陷落。日军因忌惮德丹国旗未入厂,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与京特决定庇护避难中国军人、公开收容难民,用国旗保护。难民涌入,辛德贝格贿赂日军、挥旗应对,获难民感激。他们还设小医院救助伤民,1938年3月上旬,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接鼓楼医院医生为难民手术,与京特分工寻医找药,后通过邀日军士兵同乘顺利进城带回药品。

转递呈文,冒险记录

1938年元宵节后,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又从南京城接来了马吉牧师到江南水泥厂考察。召集难民代表们讲了各村的情况,并回答了马吉提出的问题。这一次,马吉还收到了毕德和等4位难民代表递交的另一份呈文,血泪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最终,两份呈文送到了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1938年2月26日作为该办事处南京第21号报告的附件,发至德国。当时,江南水泥厂的员工和难民,都佩服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胆子大,开车在外面跑,看到什么就拍”。“全是(记录)日本人暴行的照片,辛波(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拍的。”当年的小难民,后担任过江南水泥厂工会副主席的王振庭,还记得在工厂俱乐部沙发前的茶几肚里,见到过一本相册,“有两幅印象比较深:中国士兵被日本人杀害在水塘,塘中浮有斗篷(斗笠);被打死的小孩”。

公布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影片

1938年6月,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应驻日内瓦的中国代表团之邀前往日内瓦。6月3日晚,国际联盟成员国的代表、各国记者等约100人齐聚位于日内瓦的中国国际图书馆,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当众放映了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放映前,他坚定地请妇女和儿童离开这个场所,因为这部电影很残酷。影片中有10多个镜头就摄于江南水泥厂及其附近,实际上,这是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他们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用电影镜头客观揭露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

后世纪念

玫瑰命名

为了纪念这段战争期间铸就的中丹国际友谊,比坦·安德森特地邀请当地知名园艺师整整花了3年时间,于2004年,成功培育了一种新型黄色玫瑰,命名为“南京·辛德贝格玫瑰”。2006年,来自美国、丹麦黎巴嫩的辛德贝格家族,其中包括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的侄女玛丽安·安德森一起将“南京·辛德贝格玫瑰”种植在了中国南京的土地上,在次年移植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并在那里专门辟出“南京·辛德贝格玫瑰”园,用以纪念辛德贝格先生和那段难忘的历史。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亲手在和平树边插下一支“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2018年12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夫妇应邀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从丹麦特地带来了辛德贝格黄玫瑰。

辛德贝格雕像

为纪念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以万计中国难民的义举,2019年8月31日,由南京市政府和奥胡斯政府合作举办的辛德贝格雕像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举行。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驻丹麦大使冯铁、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振刚、奥胡斯市市长本斯高、辛德贝格家族成员和丹麦各界人士共300余人出席活动。玛格丽特女王二世为雕像揭幕。

辛德贝格雕像由中国艺术家尚荣、傅礼城和丹麦艺术家莱娜·德斯门蒂克共同创作完成。辛德贝格雕像面朝大海,站在“希望之门”中,向东方张开双臂。“门”是指引希望与未来的象征,传递着中丹人民期盼友谊、共筑和平的美好愿景。

纪念歌曲

在一首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作的《永远的南京》的歌曲中,辛德贝格玫瑰成为怀念这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国际友人的最美符号。

纪念活动

2010年,由戴袁支所著、记述辛德贝格事迹的传记《1937-1938人道与暴行的见证:经历南京腥风血雨的丹麦人》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2月,南京举行了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2019年8月,南京和奥胡斯以双城展的形式举办了纪念辛德贝格的专题展——《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

人物评价

在当时一个13岁中国难民少年的记忆里,辛德贝格是个高大的丹麦人,实际上他的身高只有172.5厘米,在那个时代的同龄人里属于中等水平——20世纪30年代末丹麦男青年的平均身高。不仅如此,几乎在所有方面,辛德贝格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学校成绩平平,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勤恳但并不出众。火暴脾气让他屡屡惹上麻烦。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在面对难以想象的暴行时挺身而出,开掘出内心的力量和勇气,一举成为20世纪丹麦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很少有一个人为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的事。”(何铭生评)

参考资料

新闻背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的丹麦黄玫瑰.中国新闻网.2025-07-16

丹麦人辛德贝格:曾在南京大屠杀中救2万中国人.中国新闻网.2024-02-26

“南京的辛德勒”:辛德贝格英文传记即将在美出版.光明网.2025-07-16

辛德贝格雕像在丹麦隆重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 .2025-07-16

他们当时在南京(8)|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