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工艺,又称火镀金或汞镀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是指将金和汞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的一种工艺,其借助金稳定的化学性质,镀到铜质器物表面,以防腐蚀,增加其外表的美观。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东周时期,鎏金技术从最初用于兵器装饰逐渐扩展到铜容器、装饰品及车马器等多个领域,器物种类多样且分布范围广泛,从甘肃省扩展至全国多个省份,如湖北、湖南省等。进入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政策为鎏金工艺提供了统一的制作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了这一技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这一时期的鎏金银器物出土数量大幅增加,技术广泛应用且高度发展,分布范围从中原扩展至边疆。到了唐宋时期,鎏金工艺更加成熟。在古代铜饰件装饰中还有鎏银,其工艺方法与鎏金相同,亦是用银、汞剂抹于器表。明、清两代是鎏金工艺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装饰品、工艺品上鎏,而且普遍用于寺观楼阁、府第陵寝和宫殿建筑上。清代以后到中国解放前夕,由于当时的政府不重视传统技艺,加之电镀、喷镀技术的盛行,鎏金工艺几乎失传。解放后,政府对优秀的传统工艺十分重视,才使得鎏金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
鎏金工艺程序主要有抹金(涂抹金汞齐膏泥)、开金(驱汞、烘焙变色)、清洗、找色、压亮(压光)等,而汞的有无是区分鎏金与其它表面呈现金色的主要依据。金银器工艺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与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鎏金工艺集中盛行于中国中原与南方地区,而西南、北方地区则以纯金银器物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分野。中原地区依托礼制文化,将鎏金工艺广泛应用于车马器、兵器及漆器装饰。南方地区则以金银细工见长。鎏金工艺与现在工业上的电镀、喷镀等工艺比较,其工艺严格,易于操作,比用其他工艺方法的镀层厚而牢固,耐久,同时颜色的深浅可以人为掌握。2021年,朔州市传统鎏金工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衍变
关于鎏金工艺的名称,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无文字或实物铭文的资料可以佐证。
中国历代对鎏金的称法有金涂、涂金、流金、镀金、馏金等,秦汉以前使用“黄金涂”“金涂”,唐称“金涂”“镀金”,宋元称“金涂”或“涂金”,明称“镀金”“流金”,清称“镀金”“涂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火镀金”。
历史沿革
战国至东周时期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战国时期的王畿洛阳地区,鎏金工艺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成为当时的技艺高地。西周时期,秦人不但广泛使用黄金饰品,还可能精通汞提炼技术,并随着秦人的东迁扩张至中原。东周至秦汉,鎏金技术在金属器物装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一过程深受秦文化的推动与影响。东周时期,鎏金技术从最初用于兵器装饰逐渐扩展到铜容器、装饰品及车马器等多个领域,器物种类多样且分布范围广泛,从甘肃省扩展至全国多个省份,如湖北、湖南省等。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等地出土的鎏金饰件以及河南省、陕西省等地发现的带钩等鎏金银器物,均显示当时的鎏金技术已经跨越地域界限,实现了广泛的传播与交流。
秦汉时期
进入秦汉时期,特别是在秦文化的推动下,鎏金工艺经历了从借鉴融合到独立创新的演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政策为鎏金工艺提供了统一的制作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了这一技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这一时期的鎏金银器物出土数量大幅增加,技术广泛应用且高度发展,分布范围从中原扩展至边疆。秦文化在继承和发展周文化的过程中对鎏金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与东周相比,秦汉的鎏金银器物在工艺上更为复杂,常结合多种技法,如以鎏银铜质为底结合鎏金装饰纹饰,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秦文化的实用性导向极大地推动了鎏金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上至车马器、兵器、漆器构件,下至日常用品乃至个人装饰品,鎏金工艺在多个领域积极融入生活。
在车马器方面,秦朝不仅继承了东周时期的鎏金装饰传统,而且创新性地制作了大量小型模型明器,这体现了当时丧葬习俗中对车马随葬品的高度重视。在兵器上,鎏金银工艺的应用更为广泛,从局部点缀到整体鎏金,工匠焊接、榫卯等精细技艺装饰兵器。秦文化对鎏金工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秦文化的影响下,鎏金工艺不但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还在工艺复杂度、应用范围以及实用性导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行且很受重视的重要工艺之一。
秦人在东迁渭河平原后,持续反击并征服西戎,将天水市及陇右地区打造成稳固的后方基地。秦国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统一国家的形成对鎏金工艺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洛阳市作为东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鎏金工艺向东传播的重要节点。随着秦国的一步步东进,鎏金工艺不仅在此地扎根,而且通过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向山东省、山西省等周边地区扩散。陕西省是秦国的核心地带,此地深厚的工艺基础进一步促进了鎏金工艺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四川省、湖南省、重庆市等地区虽然距秦国较远,但是随着大一统局势的形成,也能通过水路交通与贸易往来间接传播鎏金工艺。
古埃及在公元3世纪有金汞合金用于镀金的记载,罗马人普列尼(Pliny)在公元1世纪已有金能熔于汞的记载,即金汞合金。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鎏金工艺更加成熟、精湛,品种繁多。在古代铜饰件装饰中还有鎏银,其工艺方法与鎏金相同,亦是用银、汞剂抹于器表。而且多在银胎上鎏金,如陕西省唐代舞马衔杯壶、故宫藏唐代鎏金凤纹大银盒、瑞安市仙崖慧光塔鎏金银舍利瓶、宁夏8号陵鎏金兽面银饰、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石旗辽代窖藏鎏金银边螺钿杯,等等。银易变色,因此鎏金银器较少。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鎏金器更是多不胜数,是鎏金工艺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装饰品、工艺品上鎏,而且普遍用于寺观楼阁、府第陵寝和宫殿建筑上,如湖北圻春县圻州镇明荆端王朱厚烇次妃墓鎏金压胜钱,江西抚州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鎏金银凤冠。为显示帝王之气,故宫内到处可见明清鎏金佛像,富丽堂皇的鎏金大铜缸,就连门钉都鎏金,可见应用之广。明代藏传佛像鎏金的颜色金里有点发红,呈紫黄金色。据老辈传说是因为明代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就是把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泡出的红色液汁中煮。因而佛像鎏金发红,正是明代的工艺特征,但现在这一技艺已经失传。古时鎏金除用于器物表面外,还用来给武器镀金,如隋唐时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镗。
近现代时期
清代以后到中国解放前夕,由于当时的政府不重视传统技艺,加之电镀、喷镀技术的盛行,历史悠久的传统鎏金工艺就受到排挤。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全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人尚能掌握鎏金技术,这一技艺几乎失传。解放后,政府对优秀的传统工艺的重视,才使得鎏金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北京北展览馆顶部的五星金塔、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都是用鎏金工艺制作的。故宫城墙上西北角楼和东南角楼上的宝顶,由于年久经风吹雨淋和空气的污染,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维修时都重新进行了鎏金加工。
制作材料
鎏金需要的主要材料有纯金箔、汞、硝酸。鎏金的主要工具有磨铜炭(松木炭)和白木炭(杉木王炭),剪子,铁砧,开锤,坩埚,长柄铁钳,木炭棍,鎏金棍,棕栓,猪鬃刷子,铜丝刷,皂角水,玛瑙轧子,瓷盘、瓷盆或木盆等。
制作工艺
一直以来对传统鎏金工艺认识如下:首先需要将金和汞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合金膏泥。其操作步骤大致如下:抹金(涂抹金汞齐膏泥)、开金(驱汞、烘焙变色)、清洗、找色、压亮(压光)等。鎏金过程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鎏金层致密,颜色均匀的效果,而汞的有无是区分鎏金与其它表面呈金的主要依据。在高温下把金与汞熔融成合金——金汞齐,均匀地涂镀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烘烤汞升华,被镀器物由于接受了热能,表面活化,与金产生分子互渗现象,结果是金被转移到铜质器物的表面,呈金黄色。这一切都是在比较高的温度进行的,所以又称火镀金。
鎏金预处理
无论是铜器还是银器,其待鎏金表面在鎏金前一定要处理干净,不能有一点锈垢和油污。否则,达不到鎏金的质量要求。首先用细钢锉将待鎏金面上残留的小疙瘩或残凸部分锉掉锉平,再用粗砂纸打磨,然后再用细砂纸打磨,直至待鎏金面上不再留有砂纸打磨的痕迹。随后用磨铜炭蘸水打磨,使鎏金面光滑明亮,呈现镜面的效果。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一般冲洗3遍。鎏金面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切忌赤手抚摸。如需要搬移器物,要戴上冲洗干净的橡胶手套。
加工金泥(又称金汞合剂)
首先将金块捶成极薄的金片(越薄越易溶化),去掉加工时金片上粘附的污物,再把纯净的金片用剪刀剪成金丝,这时便可点火,使金丝在高温下溶融于汞中,制成银白色的泥膏状金汞合剂。在制作中汞因受热而不断蒸发,冒出浓烈的白烟,直到白烟下沉,炼锅内的汞冒起很多小泡时,就表明黄金已全部被汞溶解。在加工金泥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出现硬的金颗粒,这主要是由于金、汞溶化不好所致;二是汞蒸发过量而巴底。要防止这两种现象出现,主要必须准确地掌握火候,火候不到就会出现第一种情况,火候过头第二种情况就会发生。因此,这一道工序是技术性较强的重要一环,最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付亲自操纵,或在一旁作技术指导。金泥制成后,迅速倒入盛有清水的盆中,清除其浮在水面的污物,再把金泥倒入另一容器中,用清水封好待用。
涂金
用特制的工具“金棍”(类似抹子)抹上金泥,同时蘸一点经过稀释的酸液(古代用盐、矾等混合成液体)涂抹在器胎的表面,再用金棍的铲底将金泥均匀地抹开使之扩散,直至涂抹全器。然后,用头发制成的“发拴”,蘸硝酸在涂层表面进行推压。这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且有“三分抹七分涂”的说法,目的是使金泥在器胎上附着得更加均匀牢固。最后用热水冲掉残留在器物表面的硝酸盐,再用流动的清水冲刷干净。
烤黄
将涂好金泥的器物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焙,注意使其均匀受热,以防器物表面颜色深浅不同。一般当温度达到300-500°时,汞开始变亮。随着汞的不断蒸发,器物表面会出现像小水珠一样的颗粒不停地滚动。这时,就要用棕刷将滚动的颗粒轻轻拍散,一来防止小颗粒滚离器物表面,使金层厚度受到影响,二是防止滚动的小颗粒遇冷后形成金疙瘩而影响鎏金的光洁度。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汞逐渐变得像水一样,出现在器物表面,这时须用脱脂棉将其轻轻擦掉,但不能把金擦掉。如果汞氧化较多,可同时用扇子扇,使氧化汞气体尽快飞散。当温度达到400度左右时,再继续烤一段时间,见器物颜色由灰黄变成焦黄色,即可移出火位,任其自然降温。
刷洗
由于在烤黄的过程中,会使鎏金器表面附着一层氧化汞白霜,为了去掉它,可用铜丝刷蘸皂角水溶液轻轻刷洗,使器物发出闪闪金光。如果发现表面颜色深浅不同,则需要回火,边烤边对照色泽,适可而止,时间不宜过长。一件理想的鎏金器制成,往往需要重复涂抹几次,次数的多少根据鎏金层所需的厚度而定。
压光
最后为使鎏金器增加亮度和反射光的能力,可用硬度较高的玛瑙压子蘸皂角水在器物上均匀地往返摆动进行压光,这样作可以压平由于汞蒸发而形成的极小颗粒,挤掉表层存留的任何空隙,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工艺原理
由于金有耐蚀性强、表面不易氧化的特性,金与汞易于结合,一部分形成液态合金,一部分生成固态合金。汞齐对金的润湿能力优于许多贱金属,汞能够选择性地润湿并向其内部扩散。金汞齐化时随着温度的增高,汞的流动性、金的溶解度同时增高,当汞向金粒(片)中扩散时,首先在金的表面生成AuHg2,而后再逐步向金粒(片)深部扩散生成Au2Hg,直至最终生成AuHg固体。整个齐化形成大约需要2h。金汞齐是银白色糊状混合物,当金汞齐中金的比例小于10%时为液体,12.5%为致密的膏体。根据鎏金工艺的不同要求,通常金汞比例为1:7或1:8。
分布特点
金银器工艺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与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鎏金银工艺集中盛行于中原与南方地区,而西南、北方地区则以纯金银器物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分野。中原地区依托礼制文化,将鎏金工艺广泛应用于车马器、兵器及漆器装饰,通过鎏金铜器与漆器的结合强化等级象征。南方地区则以金银细工见长,器物表面鎏金纹饰的繁复性与水乡文化的细腻审美相呼应。中国西南地区则偏好纯金银材质,耳环、项饰等器物的粗犷造型与山地民族崇尚自然力量的审美传统契合。北方地区呈现出多元交融特征:东北平原的鎏金装饰以素面金耳环为主,体现出渔猎文化的简朴实用特征;西北的河套平原地区作为农牧交汇带,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纯金马具饰件,又吸纳了中原的鎏金带钩,而更远的绿洲区域则发展出融合中亚动物纹与中原云雷纹的金冠饰、臂钏等人身装饰体系。这种差异不仅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而且影响了鎏金银器物的传播和发展。
工艺特点
凡经过鎏金处理的器物表面色泽金灿夺目、富丽华贵,镀于器物表面的黄金具有华丽的色泽,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腐蚀性,因此出土的鎏金器物色泽保存完好,千年不变色,这是鎏金工艺能够发展演变及传承的主要原因。
鎏金工艺与现在工业上的电镀、喷镀等工艺比较,其工艺有十分严格,易于操作,工具设备简陋,不受被镀物大小的限制,最大的特点是均比用其他工艺方法的镀层厚而牢固,耐久,同时颜色的深浅可以人为掌握。在对器物表面装饰美化上还能够运用自如,搞成两种金属的相互间错、衬托,使之更加富丽堂皇,绚丽多彩。
主要应用
鎏金依然有很多用途,比如为各大博物馆制作鎏金青铜器、银器、铁器等复制品,或者利用传统鎏金工艺开发现代鎏金工艺品。此外,还有铜佛像、财神,晋商鎏金铁艺茶壶,鎏金香炉、香燻,鎏金铜墨盒、镇尺等一系列新产品。
传承保护
2017年,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等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21年,朔州市传统鎏金工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影响意义
鎏金工艺作为秦朝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不仅仅见证了秦文化的辉煌,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古籍记载
中国古文献中曾记载汞能化金形成金汞齐,如《抱朴子神仙金汋经》记载:“铁质煅金成薄如绢,绞刀翦之,令如韭菜许,投以汞中。此世间以涂杖法。金得水银须臾皆化泥,其金白,不复黄也。”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今水银有生熟……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物理小识》记载鎏金工艺:“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人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于宋代丁度等人修订的《集韵》,书中曰“美金谓之鎏”。
参考资料我市一项非遗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07-09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ior ceiling leaching and gilding process.知网空间.2025-07-10
鎏金.故宫博物院.2025-07-09
青海着力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搜狐网.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