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彪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经历了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初年封建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市,依附于隗嚣,欲劝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刘秀。东汉初,举秀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
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班彪在研究、评断历史时,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为维护刘氏王朝的历史地位,班彪极力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依据,作为评断历史事件和人物是非的理论指导思想。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幼年从兄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二十多岁时,西汉末年,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市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
投奔隗嚣
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代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
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
隗嚣道:“先生分析周代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姓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
主事窦融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刘秀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秀才,叫他作徐州市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任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
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不久因病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班彪专心于历史学,尤好汉代史。
潜心修史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刘彻时,司马迁著了《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从太初年间以后,缺了没写,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但是文笔鄙俗,不配为《史记》的后续之作。
班彪于是继续采集前朝历史遗事,还从旁贯穿一些异闻,写下后传数十篇,参照前面的历史而评论得失。其略论写道:”
班彪又调升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
班彪又上言道:”
书奏上后,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班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这就是后来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
此外,《后汉书》载其“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文选》、《艺文类聚》有收录。其中《北征赋》写他在西汉末年避难武威郡、从长安行至安定时沿途的见闻和感慨,对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动荡的社会面貌有所反映。这篇赋采用楚辞的形式,重在抒情,与铺张扬厉的西汉大赋风格迥异,开了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先声。他另有《王命论》一篇,系劝隗嚣兴复汉室之意,见于《汉书·叙传》、《后汉书》本传及《文选》。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现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刘奭、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历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这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历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班彪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二。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主要成就
学术思想
班彪从小接受儒家思想,他的史学观点与司马迁有所不同。他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是一个大弊端。然而他也称赞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他的这些观点完全被班固继承,对于《汉书》的编撰影响颇深。
代表作品
家族成员
• 父亲:班稚
• 儿子:班固、班超
• 女儿:班昭
史书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写的《后汉书》中其中《卷四十·班彪列传第三十》记载的是班彪和他的儿子班固的事情,介绍了班彪的一生的经历和主要著作。
人物评价
范评价他: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在两汉之际的历史形势中,班彪投靠刘秀,撰写《后传》,鼓吹“王命”,促进统一,政治上是识世务者,思想上是个正统论者。
参考资料
班彪.www.guoxue.com.2020-01-14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www.guoxue.com.2020-01-14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www.guoxue.com.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