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雉(学名:Microparra capensis)体长16厘米,体重41克。又称小非洲水雉,可在荷叶上行走,和紫水鸡类有点相似,在水生植物上到处觅食,也会游泳。特点是繁殖期具有艳丽的羽色,雌鸟体型比雄鸟大,雌雄共同孵卵。栖息于水草繁盛的泄湖、池塘、沼泽及水流平缓的河流,也见于水生植物茂盛的水坝,常在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上行走觅食。以昆虫为食,捕捉水生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小螃蟹、蜗牛,也吃植物的种子。分布于中非、南非。
形态特征
小水雉体长16厘米,体重41克。体型娇小,似小鸡,前额有有显著的额甲,是涉禽中比较独特的一种。体型比涉禽的鹤鹳都小,体态独特,喙长而尖,稍向下弯曲,腿修长,色彩较亮丽顶冠桔黄色,有金属光泽,翅棕红色,脸颊及颈部白色,有金黄色领,黑眼眉。特别是脚趾特别长,可在荷叶上行走。嘴细而直,间亦向下弯曲;翅形尖,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长或与等长。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趾间蹼不发达,后趾小,存在时位置亦较他趾稍高,有很长的脚趾,使其能够在漂浮的植被上行走寻找虫子吃。
生活习性
小水雉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的淡水湖 泊、池塘和沼泽地带。性活泼,善行走,行走时步履轻盈,能在飘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米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也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头尾上扬;露出水面甚高。是高度游牧的鸟纲,在湿地上短暂停留,移动搜索新鲜的食物,主要吃昆虫,虾、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等小型无脊推动物和水生植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科特迪瓦、肯尼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一夫一妻制,雄性先建立几个简单的平台式巢穴,鸣叫并吸引雌性。巢是由雌雄双方共同建立,通常置放在草地或芦苇丛中,巢较小而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如果巢被淹没,会不懈努力,建立一个新的巢穴安放卵。繁殖期从2-11月,3-4月是产卵高峰期。每窝产2-5卵,雌雄共同孵化约21天。雏鸡在前三天与巢保持两米内距离,达到17日龄时范围远可达150米。受到威胁时,会潜入水下,只有鸟喙的前端突出,使它们能够呼吸。父母在第一个月里间歇保持生活在早成雏的左右,幼鸟通常第一次飞行在大约32天后,完全独立约63天。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