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岛柳莺(学名:柳莺属 ijimae)属名 Phylloscopus 来自希腊文,phullon 是「叶子」的意思,skopos 是「观察者」的意思意指本属鸟种多在叶丛间搜寻食物。种名 ijimae 来自日语,汉字为「饭岛」,为纪念日本鸟类学家暨第一届日本鸟会会长「饭岛魁」而来。
该种在最初被 Stejneger 命名时被当成了P. coronatus (冕柳莺 Easter Crowned Warbler)的非典型标本,而在被确认为独立种後仍有不少混淆,Ticehurst 把本种当作P. occipitalis (冕纹柳莺 Western Crowned Warbler)的亚种, Williamson 则认为是 P. tenellipes (淡脚柳莺Pale-legged Warbler)分布在小岛上的亚种;被认定为独立种,主要为羽色、鸣声及繁殖习性的诸多不同。本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外形特征
野外辨识:艾吉柳莺具有显著粗壮的长喙,上喙深色,下喙橘黄色。头部至后颈橄榄绿色但灰色味甚浓,背部则偏绿色,与头顶颜色有对比。眼圈仅在下半圈黄色,上半圈断开。眉纹皮黄色,细长延伸到眼后有“上翘”的感觉且稍显模糊。飞羽折合后可看到羽缘的橄榄绿色,有很浅的翅斑,而中覆羽略带褐色,尾羽绿色,外侧尾羽纯白。下体及胁部素净带灰色味,尾下覆羽有亮黄色。腿浅色。
形态特征:雌雄鸟同型。体背为橄榄绿色,冠至枕部带灰色调,腰与尾上覆羽较鲜绿。尾羽暗褐色,除中央一对外,外瓣羽缘亮黄绿色,最外侧三对尾羽内瓣具白色羽缘。眉斑明显,细长延至後头,淡黄白色,前段偏黄後段较白,眼先及过眼线深橄榄褐色,显出白色眼圈。颊及耳羽灰白色,杂有橄榄褐色细斑。飞羽及覆羽绿褐色,大覆羽具黄白色羽端形成不明显的翼带,翼下覆羽及腋羽黄白色。喉至腹部白色,胸侧及带灰色调。尾下覆羽偏黄,有些个体明显,有些则否。上喙暗角褐色,切缘橘黄色,下喙橘黄色,尖端亦同色,与极北柳莺不同。跗及趾橘黄色。
相似种辨别:与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的区别在于下嘴浅色,无暗色斑,头顶灰色。与冕柳莺(Phylloscopuscoronatus)的区别在于无顶冠纹,且整体颜色偏灰。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及丘陵林木茂盛的环境。
生活习性
在低至高层的茂密树丛内活泼的跳动、觅食,少安静停栖。
食性:以昆虫为主食,亦常采食小型浆果。
鸣声为清脆连续的“swee-swee-swee-swee”,节奏会让人联想起极北柳莺,但后者为“dzik”.鸣叫为单声或连续的金属声“twee”及轻柔的“phi-phi”。
分布范围
繁殖地于远离日本本土的伊豆七岛(Izu)及琉球群岛北边的十岛列岛(Tokara)。
种群现状
艾吉柳莺全世界估计为数千只,其越冬区一直未能确定(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6)。一般推测是在菲律宾及台湾,但是野外记录极少(del Hoyoet al.,2006)。1947年12月15日,菲律宾的吕宋岛上采集到三雄三雌,其中五只标本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近代台湾省有二笔标本纪录,分别是1924年12月在埔里镇有一雄一雌的标本纪录 现存于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1960年3月花莲有标本纪录 现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2005年12 月30日,英国观鸟者Fergus Crystal在台湾垦丁的高士佛山听到一只, 2006年3月底 Fergus Crystal在宜兰苏澳附近录得三只。2006年4月9日及9月23-25日,在新北市野柳均有过境记录并有明确影像记录(丁宗苏与刘阳个人通信)。在熟练掌握了野外辨识知识后,相信台湾省会有更多的记录涌现。
由于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丧失,艾吉柳莺被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易危(vulnerable)”物种,并且位列《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中(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6)。在春秋迁徙期间,有机会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浙江省地区有机会录得。艾吉柳莺属觅食时常单独或呈小群活动与树冠层,亦与其他柳莺混群在鸟浪中。观鸟者需要仔细检视形态和辨别鸣声。此外,通过复核各地标本室中在这些地区采得的冕柳莺和极北柳莺的标本,也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生物分类
艾吉柳莺1892年被挪威鸟类学家Leonhard Hess Stejneger(1851~1943)在日本伊豆群岛的色丹岛(Miyake-jima)采得模式标本。从鸣声上看比较接近于克什米尔的大冕柳莺(P. occipitalis)。曾被置于冕柳莺(P. coronatus)之下(del Hoyoet al.,2006)。但繁殖生态学、鸣声及脱氧核糖核酸证据都指示其为一独立物种(Thomas,2004; Saitoet al.,2005;del Hoyoet al.,2006)。
命名
关于Phylloscopus ijimae的中文名称,《世界鸟类分布与分类名录》称其为“艾氏柳莺”(郑光美,2002)。但是艾吉柳莺的种加词“ijimae”表明了为其模式产地,并不是发现者的姓氏,如加“某某氏”不妥。另一名称“艾吉”实为“Ijima”的音译,让人无法从字面理解含义。“ijimae”的正确中文译名为”饭岛”。故中文名如果用”饭岛柳莺”,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使学名、英文名称、中文名称三者保持一致,当为比较规范的名称。即将出版的《台湾鸟类名录》和《台湾鸟类志》正式收录Phylloscopus ijimae,中文名即拟为“饭岛柳莺”(丁宗苏致刘阳个人通信)。由于其英文名除了“Ijima’s Leaf Warbler”之外,亦有“Izu Leaf Warble”,如果采用“伊豆柳莺”的中文译名也会让人感觉亲切(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此外,依据其与冕柳莺亲缘关系很近,且繁殖地位于日本国岛屿,称其为“日本冕柳莺”也是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