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清涧县志序

廖元发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主持修纂的《清涧县志》,是现存最早的清涧县地方志,也是与清涧的社会历史文化相关的最早的历史文献。该版县志的卷首,有作者廖元发的自作序言《清涧县志序》,以及当地知名文人白乃贞所撰序言。

历史沿革

清涧县,古名宽州,位于黄河晋陕峡谷西岸,榆林市东南部与延安市交界、无定河与黄河交汇处,自古就是边关要地。史称白狄,秦汉时属上郡,后长期被羌族和匈奴占据、匈奴与汉错居,战乱不断。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宽州,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设青涧县。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县名为清涧。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隶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属延安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占领陕西省,改清涧县为天波府。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复称清涧县,仍属延安府。

自然地理

清涧县地处边关,自然环境贫瘠,历史上长期动荡不宁,尤其是明末清初,更是兵祸相连、民不聊生。直至清顺治十二年廖元发到任清涧时,距离清朝从李自成手中收复清涧县仅仅十年,整个县治早已经是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由于连年兵祸,旧县志“兵燹之后,残编毁于蠹鱼,梨枣付之回禄,版籍弗存,考衷何由”。

社会文化

必须指出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是:在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对清涧县及其附近地区的统治实际上是极不稳定的(顺治六年,仍有举兵反清、连克延安清涧等19州县之局势。直到康熙十四年,居然仍有反兵攻克清涧县城、知县被擒之事)。当地的民心所向也显然与清廷背道而驰(顺治六年,当地有秀才带头剃发以示归顺清廷、休养生息,竟被族人处死)。作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主政官员,敢于前往此地赴任,必须具备非凡的勇气和胆识。而如果要在乾坤初定、百废待兴的当地,恢复民生、亲化民心,更需要主政者秉承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付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

地方志

经过多年努力,完整的《清涧县志》编纂完成,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付梓,全书四册。现存最早刻印本原藏于京师图书馆,现作为古籍善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参考资料

清涧县志.豆瓣读书.2024-08-23

清涧县志序(关于清涧县志序简述).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2024-08-23

县志序言范例.豆丁网.2024-08-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