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州志序》是由廖元发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撰写的一篇文章,它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东平地区的地方志序言。
全文
廖元发撰
国家建立之初,治理疆域,统治各国,教化遍及各地,无论何处无不遵循。国土广大,郡县交错分布。其中,民众的生活习俗各异,土地适宜程度不同,风俗习惯各有特点,物产用途多样,贡品等级也有差异,而且官吏治理和人文发展也不一致。如果不详细记录下来,如何能彰显统一盛世的辉煌,向后代展示呢。因此,志书用来记录事件,夏禹时期的九州划分,以及古代的志书都是如此。周代时期,《周礼》规定,邦国的志书由小史负责,四方的志书由外史负责,职方氏负责管理四方的地图,辨别各个邦国的人口、财富、粮食和牲畜的数量,这些记录了九州的山川湖泊、自然资源和人口情况,就像手指一样清楚。唉,志书的历史悠久啊。
我清朝的繁荣和谐,文化影响。为了考察历代的记载,编写统一的书籍。特别允许辅臣请求,下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编纂一统通志,以此传承万代。每个郡县的官员都要查阅档案,汇集各种见闻等待选择,这就是今天郡志的重要性所在。我们郡的旧志书,始于明朝末期的万历初期,后来由田公大有继续修订。自从战乱之后,残存的书籍被虫蛀毁坏,印刷版本也被火灾烧毁,询问当地的历史典故在哪里可以考证呢。
郡侯张公,一向遵从大中丞的家庭教育。熟知东原地区的军事事务,地形险要,风土人情。来到这里已经五年了,他对田地税赋、百姓生活、抚养教育等方面的事情,没有不详细记录下来的。考虑到鲁国地区是礼仪诚信之乡,仰慕孔子,敬重泰山,金螺位于东方,运河环绕西方,灵气汇聚,忠孝节烈之人层出不穷,直言敢谏者代代不断。如果记载不详,就不能够彰显盛世的治理成就,继承世代美德。
恰逢接到上级的命令,于是召集博士弟子和缙绅大夫,讨论过去的遗迹,咨询往事。在庠生李子名家中找到了几本旧志书,这也是墙壁收藏的一部分,也是火炉旁残留的恩惠。侯于是借鉴过去,斟酌现在,删除繁琐的部分,补充遗漏之处,汇总成为完整的册子,分为四个卷,条理分明。我看了以后感叹说,侯真是个好官,也是一个好的史学家。从前史佚创作史书,选取郡志的主要内容。韩愈路过韶关市,也要索取地图,以便了解实际情况。郡志是史书的基础。如今侯凭借他的才能,成为了伦理道德方面的史学家。翻开书卷阅读,直接书写事情,不追求华丽的修饰。查证民生的繁多消耗,土地的荒芜开垦,风俗的淳朴变化,物产的丰富匮乏,赋税的增加减少,官吏治理的得失,人文的发展兴衰,比较起来如同眉毛眼睛一般清楚。对于有名望的大臣、义士,他们的道德文章,对社会秩序和教育有益处,在人间显赫的人物,尤其应该慎重核实。那么向上呈报朝廷作为真实记录,向下展示给后代作为可信的史书。如果未来的君子能够修身齐家,挽救偏颇,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来改善现在的情况,或者根据时代的变化制定合适的政策,培养根本,转变风气,让衰败的事物日益进步,让兴盛的事物不至于衰退,那么志书的好处实在是宏大长远啊,又怎么不能够用一个郡的治理方法来治理整个天下呢。我很高兴看到文献有所证明,于是把这些话写在这本书上,以表彰他不可磨灭的功绩。
时间 皇清康熙帝龙飞十二年 岁在癸丑月 中旬下旬的吉祥日子
背景
东平地方志的编纂始于明代中期。明代修志两部,清代修志七部,民国修志一部,新中国成立后修新方志两部。然而,目前已经知道的是,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东平州学政凌云修《东平州志》、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东平知州邱如嵩修《东平州志》(原志8卷)、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东平知州张承赐修《东平州志》(原志4卷),这三部早期旧志均已失传,具体原因未知,也没有相关记载。现存的建国前东平旧志书共有七部,包括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东平知州张聪修《东平州志》;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李继唐修《东平州续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东平知州沈维基修《东平州志》;爱新觉罗·旻宁五年(公元1825年)东平知州周云凤修《东平州志》;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东平知州左宜似修《东平州志》;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王洪瑞修《东平州乡土志》;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东平县长张志熙修《东平县志》。廖元发所撰写的《东平州志序》是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为东平知州张承赐修的《东平州志》所作,尽管该版州志现已散失,但这篇序言却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至今。直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东平知州张聪再次修纂《东平州志》时,仍然使用了这篇序言作为正序。因此,现存最早的关于东平地方志的完整历史文献,便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廖元发所撰写的《东平州志序》。
参考资料
《东平州志》.ChineseTextProject.2024-11-18
东平州志序—原序.识典古籍.2024-11-18
东平州志.国学大师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