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敏佳,男,博士,现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
2022年11月12日,谭敏佳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简历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2008 年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2008年至2012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Ben May 肿瘤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运用基于最新超高分辨率质谱的前沿蛋白组学技术,结合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探究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路的化学生物学功能、蛋白修饰调控酶为靶标的分子机制、和个性化药物标志物和精准药物治疗机理。研究工作发现了赖氨酸琥珀、巴豆酰、丙二酰和戊二酰等四种全新蛋白新修通路,揭示了这些新修饰与表观遗传和细胞代谢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的蛋白组学新方法,增加了超过 70%的组蛋白修饰新位点,揭示了组蛋白巴豆酰化为与精子发育密切相关的新型表观遗传修饰。揭示了琥珀酰、丙二酰和戊二酰为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新修饰形式,与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发现了Sirtuin家族去乙酰化酶Sirt5实为此三种修饰调控酶,揭示了蛋白戊二酰化为戊二酸尿症的分子病理新机制,发现了潜在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新靶标。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Cell Metab、 Nat ChemBiol、摩尔 Cell Proteomics等国际期刊。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2013年入选“浦江镇人才计划”,为十一届上海市青联委员、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教育经历
1999.9-2003.8, 复旦大学药学专业, 理学学士。
2003.9-2008.8,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8.9-2012.8, 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
2012.9-至今,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运用基于最新超高分辨率质谱的前沿蛋白组学技术,结合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用于对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路的化学生物学、蛋白修饰调控酶为靶标的分子机制、以及个性化药物生物标志物的机理研究。
近期及未来研究方向
1. 继续针对上述发现的蛋白新修饰通路,进行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学功能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对该通路可能涉及的疾病机制和相关靶标进行研究。
2.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生物标志物研究。
3. 与国内临床单位合作,建立高可信度的中国成人肺脏和癌症病变的蛋白质表达谱和翻译后修饰谱草图,从而阐述发现肺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肺脏疾病的诊断、预防的新型标志物,为药物筛选和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标。
4. 肝癌个性化修饰谱的建立和研究。探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细胞通路,发现潜在的可用于肝癌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的靶标。借助定量蛋白组学组学研究手段,开展目前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候选抗肿瘤新药的疗效预测与疗效监控、毒性甄别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科研成果
1. 建立了基于生物质谱的分析新方法,对表观遗传功能调控的关键因子之一—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进行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系统鉴定出130多个组蛋白修饰位点,其中包括赖氨酸甲基化、二甲基化、三甲基化、乙酰化、甲酰化、精氨酸甲基化等在内67个组蛋白修饰新位点,丰富了染色质表观遗传标记的内容。此研究发现并确证了组蛋白的两种全新修饰方式—赖氨酸巴豆酰化和酪氨酸羟基化,并证明赖氨酸巴豆酰化可能是一种与精子发育密切相关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细胞 2011, 1016-28)
2. 发现并确证了一种在生命进化中保守的新型蛋白修饰‐赖氨酸琥珀酰化,并发现此修饰能在不同细胞环境中能够被动态调节(Nature ChemBiol2011, 58-63)。首次对大肠杆菌中的琥珀酰化修饰底物进行了首次系统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发现了670个蛋白上的2580个赖氨酸琥珀酰修饰(Ksucc)位点,揭示了高糖营养环境的赖氨酸动态变化网络,为原核生物中琥珀酰修饰谱研究的第一批数据资料,并证明原核生物中的赖氨酸去乙酰化酶CobB具有调控赖氨酸去琥珀酰化和去乙酰化双重活性(摩尔 细胞 Proteomics. 2013, 3509-20)。
3. 进一步研究工作确证了体内的一种新型蛋白翻译后修饰—赖氨酸戊二酰化,并证明Sirtuin家族的去酰化酶Sirt5为赖氨酸去戊二酰的调控酶,揭示此修饰通路与能量代谢和线粒体酶活性密切相关。在戊二酸尿症I型疾病的小鼠模型(即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小鼠)中,发现其肝脏线粒体蛋白赖氨酸戊二酰化水平显著增高,提示戊二酰辅酶A水平增高导致的蛋白戊二酰化可能与戊二酸尿症疾病密切相关(细胞 Metab. 2014, 605-17)。此项工作进一步揭示了赖氨酸修饰在细胞生物学功能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揭示了戊二酸尿症的分子病理新机制,也为其它相关代谢性遗传疾病(如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缺陷)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2888,2019-202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1821005,2019-2024,骨干。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753203,2018-2021,骨干。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0066,2017-2020,主持。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YFC0906600, 2017-2019,骨干。
6.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2018-2020,课题骨干。
7.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YZ201647,2017-2018,课题负责人。
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2020314, 2016-2017,子课题负责人。
9.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5410723100,2015-2018,项目负责人。
10.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02004,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课题四/人体呼吸系统蛋白质组表达谱, 2014-2018,课题负责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0814,2014-2017,主持。
12.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1-001-007,2012-2015,骨干。
主要论文
1. Baijun Dong, Jun-Yu Xu, Yuqi Huang, Jiacheng Guo, Qun Dong, Yanqing Wang, Ni Li, Qiuli Liu, Mingya Zhang, Linhui Zhai, Jing Li*, Wei Xue*, Tan M*, Jun Qin*. (2024) Integrative proteogenomic profiling of high-risk prostate cancer samples from Chinese patients indicates metabolic vulnerabilities and diagnostic biomarkers Nature Cancer. Online ahead of print.
2. Lu Y, Xu J, Li Y, Wang R, Dai C, Zhang B, Zhang X, Xu L, Tao Y, Han M, Guo R,Wu Q, Wu L*, Meng Z*, Tan M*, Li J*. DRAK2 suppresses autophagy by phosphorylating ULK1 at Ser56 to diminish pancreatic β 细胞 函数 upon overnutrition. Sci Transl Med. 2024,16:eade8647
3. Hu H, Hu W, Guo AD, Zhai L, Ma S, Nie HJ, Zhou BS, Liu T, Jia X, Liu X, Yao X, Tan M*, Chen X*. Spatiotemporal and direct capturing global substrates of lysine-modifying enzymes in living cells. Nat Commun. 2024, 15:1465.
4. Guo A, Yan K, Hu, H, Zhai L, Hu T, Su,H, Chi Y, Zha,J, Xu Y, Zhao,Y Lu X, Xu Y, Zhang J, Tan M*, Chen X*. Spatiotemporal and global profiling of DNA-protein interactions enables discovery of low-affinity transcription factors. Nat Chem 2023, 15:803-814
5. Jiang L, Liu S, Jia X, Gong Q, Wen X, Lu W, Yang J, Wu X, Wang X, Suo Y, Li Y, Uesugi M, Qu ZB, Tan M,* Lu X,* Zhou L.* (2023) ABPP-CoDEL: Activity-Based Proteome Profiling-Guided Discovery of Tyrosine-Targeting Covalent Inhibitors from 脱氧核糖核酸 Encoded Libraries. J Am Chem Soc. 2023,145, 46, 25283–25292
6. Zhou Q, Hao B, Cao X, Gao L, Yu Z, Zhao Y, Zhu M, Zhong G, Chi F, Dai X, Mao J, Zhu Y, Rong P, Chen L, Bai X, Ye C, Chen S, Liang T, Li L, Feng XH*, Tan M*, Zhao B*. 能量 sensor AMPK gamma regulates translation via phosphatase PPP6C independent of AMPK alpha. 摩尔 Cell. 2022, 82:4700-4711
7. Liu Z, Liu Y, Qian L, Jiang S, Gai X, Ye S, Chen Y, Wang X, Zhai L, Xu J, Pu C, Li J, He F, Huang M*, and Tan M*. A proteomic and phosphoproteomic landscape of KRAS mutant cancers identifies combination therapies. Mol Cell, 2021, 81: 4076-4090
8. Li Y, Xu J, Lu Y, Bian H, Yang L, Wu H, Zhang X, Zhang B, Xiong M, Chang Y, Tang J, Yang F, Zhao L, Li J, Gao X, Xia M*, Tan M*, Li J*. DRAK2 aggrava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 through SR六氟化硫associated 核糖核酸 alternative splicing. Cell Metab. 2021 33: 2004–2020.
9. Xu J, Zhang C, Wang X, Zhai L, Ma Y, Mao Y, Qian K, Sun C, Liu Z, Jiang S, Wang M, Feng L, Zhao L, Liu P, Wang B, Zhao X, Xie H, Yang X, Zhao L, Chang Y, Jia J, Wang X, Zhang Y, Wang Y, Yang Y, Wu Z, Yang L, Liu B, Zhao T, Ren S, Sun A, Zhao Y, Ying W, Wang F, Wang G, Zhang Y, 成姓 S, Qin J, Qian X, Wang Y*, Li J*, He F*, Xiao T*, Tan M*. 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2020 Cell 182: 245-261
10. Huang X, Yan J, Zhang M, Wang Y, Chen Y, Fu X, Wei R, Zheng XL, Liu Z, Zhang X, Yang H, Hao B, Shen YY, Su Y, Cong X, Huang M, Tan M*, Ding J*, Geng M*. Targeting Epigenetic Crosstalk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EZH2-Aberrant 固体 Tumors. Cell 2018,175:186-199.
11. Liu B, Jiang S, Li M, Xiong X, Zhu M, Li D, Zhao L, Qian L, Zhai L, Li J, Lu H, Sun S, Lin J, Lu Y *, Li X*, Tan M*. Proteome-wide analysis of USP14 substrates revealed its role in hepatosteatosis. Nat Commun 2018, 9: 4770
12. Tan, M.#, Peng, C.#, Anderson, K.A.#, Chhoy, P., Xie, Z., Dai, L., Park, J.S., Chen, Y., Huang, H., Zhang, Y., Ro, J., Wagner, G.R., Green, M.F., Madsen, A.S., Schmiesing, J., Peterson, B.S., Xu, G., Ilkayeva, O.R., Muehlbauer, M.J., Braulke, T., Mühlhausen, C., Backos, D.S., Olsen, C.A., McGuire, P.J., Pletcher, S.D., Lombard, D.B., Hirschey, M.D.*, Zhao, Y*. Lysine Glutarylation Is a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Regulated by SIRT5. 细胞 Metab 2014,19: 605-617
13. Tan M.#, Luo H.#, Lee S.#, Jin F., Yang J.S., Montellier E., Buchou T., Cheng Z., Rousseaux S., Rajagopal N., Lu Z., Ye Z., Zhu Q., Wysocka J., Ye Y., Khochbin S., Ren B., Zhao Y*. Identification of 67 histone marks and histone lysine crotonylation as a new type of histone modification. Cell 2011, 146, 1016-1028
14. Zhang, Z.#, Tan, M.#, Xie, Z., Dai, L., Chen, Y., Zhao, Y.*. Identification of lysine succinylation as a new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Nat Chem Biol 2011, 7, 58-63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2018年-至今《药学进展》青年编委。
2018年-至今上海市药理学会理事。
2018年-至今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2017年-至今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科院欧美同学会)理事。
2017年-至今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分子系统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2016年-至今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016年-至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会理事。
2015年-至今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5年-至今第四届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3年-至今第十一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获奖及荣誉
2022年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3年,第八届中国人类蛋白组学大会(CNHUPO)优秀青年学者奖。
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012年,中组部“青年”。
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参考资料
百人获颁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10人获特别奖.澎湃新闻.2022-11-14
谭敏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sourcedb.simm.cas.cn.2019-10-14
谭敏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24-11-15
中外13位科学家获2019年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www.chinanews.com.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