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

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是北京外城规模最大的城门,寓意“永远安定”。永定门是北京城市中轴线南端的起点。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同年十月完工。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筑瓮城,未建箭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增建箭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将门楼改建为重檐歇山三滴水,顶铺灰筒瓦绿剪边,饰琉璃脊兽之楼阁式建筑。永定门及城墙开始被人为破坏始于1900年。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开进北京城,北京城市开始新生。1950年,为了铁路交通,拆除了永定门瓮城城墙。到1957年,因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拆除了永定门城楼、箭楼。1999年3月,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王灿炽以北京市政协常委的身份,提交了第0536号提案——《重建永定门,完善北京中轴线文物建筑案》。2003年,复建永定门城楼的设计工作交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后,设计团队立即成立。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复建工程终于正式开工。整个工程的建筑面积有几千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楼阁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7间,通宽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2005年9月,崭新的永定门城楼正式亮相于北京中轴路的南端。

永定门形制特殊,造型精美,是南北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明清两朝皇帝往南巡幸等活动都必经此门,具有革命历史文物的内涵。永定门是明代对建设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贡献之一。

名称由来

明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屡屡在京劫掠。明朝政府为巩固城防,决定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内城的外围修筑外城城垣。但由于连年大兴土木、国力不济,外城建成“包京城南一面”的“凸”字形格局后,匆匆收尾。外城南城垣共有七门,其形制比内城城门小很多。永定门居中而立,使北京中轴线南端从正阳门延长至此,寄意“永远安定”。

历史沿革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七门之一,其原址在今崇文区天坛街道办事处境内,永定门内大街南端、桥北,永定门东、西街交汇处,坐北朝南。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永定门是中轴线最南端的重要标志。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仅辟城门,上建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饰灰瓦脊兽之门楼。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始在城门外增设瓮城,但未建箭楼。

城门是城市的象征。古代城门的命名,往往会对臣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北京城门命名中多有“安”字、“定”字,如天安门、地安门、安定门、永定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即有长治久安之意。爱新觉罗·弘历似乎对永定门的地位十分重视,有文献记载,他曾颁诏提高永定门的规制。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缮永定门时,扩建永定门城楼为七开间,三重檐形式,并增筑箭楼,瓮城为面宽42米,南北长36米,墙高6.18米,顶宽6米。箭楼台高7.85米,券门高、宽各5.2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屋顶,饰灰瓦脊兽,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楼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楼南侧辟箭窗两排,每排7孔,东西两侧各辟箭窗2排,每排3孔,共设箭窗26孔,楼北面开过木方门,门高3.7米,宽2.6米,箭楼较城楼规制小。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将门楼改建为重檐歇山三滴水,顶铺灰筒瓦绿剪边,饰琉璃脊兽之楼阁式建筑。城楼台基宽28.3米,高7.8米,门洞高、宽各5.2米。城台侧筑马道一对。城楼(含檐廊)面阔7间,进深3间,城楼高18.2米,连城台通高26米。檐下为五彩斗拱,土红梁柱,施旋子彩画,一层走廊外墙为红彩垩砖墙,四面各辟过木方门,楼内东侧设木楼梯登二楼,一、二层楼均用三彩斗拱,二层楼外有回廊,前后明间各装菱花隔扇门6扇。前后两间各装菱花隔扇门4扇。二楼外檐装挂檐板,施土红油绘云纹图案。上、下层梁、枋均施雅伍墨旋子彩画。

永定门及城墙开始被人为破坏始于1900年。这一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天坛成为侵略军大本营"为了便于运进军需物资和运走掠夺的财富,八国联军士兵开始扒永定门西侧的城墙,将铁路从永定门外马家堡接到天坛西门"慈禧一直是反对铁路修进城的,此时也无可奈何了。“庚子国变”后,慈禧回北京时却思想开了窍,乘坐了火车到马家堡,然后从永定门进北京,经前门回皇城。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开进北京城,北京城市开始新生。1950年,为了铁路交通,拆除了永定门瓮城城墙。到1957年,因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拆除了永定门城楼、箭楼。

1999年3月,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王灿炽以北京市政协常委的身份,提交了第0536号提案——《重建永定门,完善北京中轴线文物建筑案》。

2003年,复建永定门城楼的设计工作交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后,设计团队立即成立。由于项目意义重大,时任所长的韩扬亲自担纲设计主持人。

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式样,根据民国时期对永定门的测绘学资料而重新复建永定门城楼。3月10日,永定门复建工程终于正式开工。复建永定门城楼是京城中轴线整治的南起点工程,对它的复建将采取原状恢复的方法,整个工程的建筑面积有几千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楼阁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7间,通宽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

2005年9月,一座崭新的永定门城楼正式亮相于北京中轴路的南端。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城台东西长31.41米,南北宽16.96米,高8米,城楼总高26.04米,为歇山式三滴水原样式,古朴典雅。

考古发掘

基址

2003年3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原主任朱志刚带领考古队,进驻交通繁忙的南中轴路,对永定门旧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参考1949年北京市地图、1965年北京市房管局测量队对旧城中轴线的测绘图,并根据天坛、先农坛和永定门的位置关系推测,试挖了几条探沟。

经过勘探,找到了永定门北侧的基址。之后,考古队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先后共挖出7条长度不一、深约1.5米的探沟。并且,北侧和东、西两侧的基址都找到,东西有35.4米宽。

令人遗憾的是,永定门南侧的基址遭到了破坏,具体位置已经不可考证。根据《永定门城址考古发掘报告》的记载,永定门南北进深方向,只有北半部分残长11.4米的基址。考古队根据探沟内出土的夯土层,推测永定门城址周围是用宽3.7米的夯土筑成底部基础。

石匾额

2004年在复建设计进入最终阶段的过程中,多年的“永定门”石匾额再次被找到。承接本次复建施工任务的北京市古建工程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与古建博物馆的行政科长多吉祥聊天时,提起了永定门复建的事情。

多吉祥回忆起1990年前后博物馆去地坛公园征集文物时收集到了一块城门的石匾额,但具体是哪个城门的石匾额,当时未确定,为此为避免石匾额遭受风吹雨淋的破坏,就将这块匾扣着埋到了古建博物馆院内的一棵古柏树下。后经古建公司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石匾挖出来,证实正是永定门城楼上的石匾额,而且匾额保存完好。经考证这块匾额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邵伯纲撰写。匾额被拓印后制作了新的匾额安放在了新建的城楼上。

城砖

有人提及,1957年拆除永定门时拆下来的大量城砖被用在了一处名为三台山的危险品仓库围墙上。最终那些被砌筑在仓库围墙上的4000多块城砖重新被找回,砌筑到复建的城楼北立面墙上。

地理环境

永定门其原址在今崇文区天坛街道办事处境内,永定门内大街南端、桥北,永定门东、西街交汇处,坐北朝南。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重城,抱京城之南,长二十八里”,永定门为外城垣的正中门,前有箭楼,后有城楼,中间为瓮城。

自永定门城楼前向北看,东有天坛;西有先农坛,正北透过路两侧繁华商铺,可遥望正阳门箭楼,自永定门外箭楼前北望,玲珑的箭楼及瓮城将永定门城楼衬托得非常崇竣。自吊桥两侧北望可见瓮城的雉及城箭楼的侧影映在护城河水面上,河岸茂密的芦苇、垂柳掩映,十分幽静,恰与关厢的熙攘市井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作用

永定门是老北京城通往中原至南方的旱路重要通道,明、清时出永定门南行,经南苑、大红门、黄村至庞各庄、榆垡、胡林店、北十里堡过永定河固安县、霸县、雄县保定市等地。清代修建永定门至南苑的石御道及南苑至黄村的官道并设置铺舍,是通往河南省山东省及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清代皇帝南巡,或去南苑海子游猎,去团河行宫游幸及郊劳等均出入永定门,永定门也是京师外城的正门,是重要门户。

建筑特色

原貌

永定门城楼,有守卫、瞭望、指挥等功能,也有表明城门规制、威仪之作用。城楼之城台顶面以城砖海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通,城台宽28.3米;深13.7米;高8.3米,城门洞高4.8米;宽5.2米,城台内侧(北侧)有东、西马道,自城内登城运送器械均由斜坡马道上下,宽约6米,斜坡面各长约22米。城楼高18.8米,城楼连城台通高26.1米;连廊面阔7间宽19.8米,进深3间6.1米,楼为重檐三滴水歌山顶楼阁式建筑,屋顶铺灰筒瓦用绿琉璃瓦剪边,饰绿琉璃瓦脊兽,檐下斗拱为之铺作。城台首层为砖墙抹灰刷红土色,下肩为灰城砖本色。明间及两侧面各开过木方门,门高3.5米;宽2.6米,一层楼内东侧设木楼梯可登二层楼,一层、二层楼均用两铺作斗拱,二层楼明间均作6扇格扇门;两次间为4扇格扇门,两稍间砌砖抹灰刷土红色,下肩为灰砖本色,二层外檐置檐板,外廊有木栏柱,檐角有细木方柱支撑。掛檐板为土红色有云纹图案,各层梁枋均施雅五墨旋子彩画,廊、橡、檐、柱、门、窗、隔扇均为土红色,永定门城楼比外城各城楼高大壮伟,可与内城各门楼比美。

复建后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复建工程竣工,复建的永定门城楼,是在原基址上按照原形制和结构,采用传统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的复建。整个工程的建筑面积有几千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楼阁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7间,通宽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

开发与保护

1999年3月,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王灿炽以北京市政协常委的身份,提交了第0536号提案——《重建永定门,完善北京中轴线文物建筑案》。

2003年,复建永定门城楼的设计工作交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后,设计团队立即成立。由于项目意义重大,时任所长的韩扬亲自担纲设计主持人。

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复建工程终于正式开工。复建永定门城楼是京城中轴线整治的南起点工程,对它的复建将采取原状恢复的方法,整个工程的建筑面积有几千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楼阁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7间,通宽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楼连台通高26米。

2005年9月,一座崭新的永定门城楼正式亮相于北京中轴路的南端。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城台东西长31.41米,南北宽16.96米,高8米,城楼总高26.04米,为歇山式三滴水原样式,古朴典雅。

意义

历史文物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北京外城诸城门中永定门位置适中,形制特殊,造型精美,是南北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明清两朝皇帝往南巡幸等活动都必经此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月3日由永定门入城接受检阅因而使这座城楼具有了革命历史文物的内涵。

文化内涵

永定门城楼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说东方文化的核心是“和”,在北京紫禁城里就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现“和”的思想。而在北京城市建筑中更蕴含着期盼“天下安定”,追求“人居安宁”的思想,这也是人类对于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由此,明清北京城门命名中就有“安定门”、“广安门”(原称“广宁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在皇城中,封建帝王为了追求“长治久安”,在城门命名中也突出“安”字,如“天安门”、“地安门”(原称“北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安”和“定”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这种文化现象,可以推断爱新觉罗·弘历重视永定门的修建理由。

重要贡献

永定门是北京城市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北京旧城有一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城楼,途经前门箭楼、城楼和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大殿、神武门、景山公园,一直到钟鼓楼。建筑大师梁思成是这样赞美中轴线的,他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宏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可以说,北京城没有了永定门,中轴线不仅没有了南端的起点,在整体感觉上也缺了一大截。这一大截,正是明代对建设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关文化

永定门城楼受到一些文人的称赞,清郑孝胥写有《七月初十日入永定门》诗:

双阙空嵯峨,积尘霾楚囚。

天桥望落日,徙倚将谁俦?

华屋岂不存,视之如山丘。

吾今实桃梗,尝与土偶游。

相关活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进驻北平市的盛大入城仪式。解放军最先从永定门进入北平,最前边是摇着红色指挥旗的指挥车,后面是高悬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肖像的4辆大卡车,满载着军乐队,装甲部队排成一线接在后面。永定门下一片欢腾。永定门见证了北京的新生。

参考资料

北京古建历史追溯:永定门建成以来经历五次战争.北京日报.2024-02-17

永定门的历史沿革.北京市政协.2024-02-17

永定门五战.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7-02

永定门的历史沿革.北京市政协.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