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脱媒现象

“脱媒”(disintermediation)一词通常指在交易过程中省略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进行。在金融领域,它特指“金融非中介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脱媒”现象得以加速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能够直接向终端用户销售产品和服务,从而减少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发展历史

初期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投资银行业迎来了真正的连续性发展阶段。尽管受到1864年《国民银行法》的限制,美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仍能通过附属的证券公司参与证券市场活动。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新兴产业的涌现,公司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而非商业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这促进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此时,投资银行业的主要特点是证券承销与分销为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

1929年华尔街股市的大崩溃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随后的经济大萧条促使美国政府采取行动,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等一系列法案的实施,强制实行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将证券业务与存贷业务分开。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投资银行业与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分离,形成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分业经营制度框架。

业务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储蓄利率相对较低,而证券市场提供的回报率较高,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出现。此外,技术进步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业开始逐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银行控股公司应运而生,为银行绕开监管障碍提供了有效途径。

影响因素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脱媒”的发展,因为当公司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时,公司将可以完全跳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将产品与服务送到客户手中。这样导致的成本降低将使得制造商和消费者同时获利。实际上,脱媒在消除一些传统的工作的同时会创造出更多的职业。而且,在脱媒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来许多各类新的不同形式的媒介。由于技术革新导致的中间商成本的降低,会使得更多的人成为中间商,而不是相反。以国际互联网为例,由于Internet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许多原本由于成本问题而无法开展的零星的、特殊的交易,都逐渐地成为可能。这样,更多的(而不是更少)中介应运而生。

参考资料

金融脱媒.个人图书馆.2024-11-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