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仁洪,男,博士,教授,是重庆市的名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是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的第一二层次人选,也是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申仁洪是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重点学科“教育学”学术带头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他是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特殊教育)专家工作小组成员,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理论人才“重庆市新秀”。申仁洪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重庆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
教学工作
申仁洪教授主持了多项教学项目,包括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复合型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卓越特殊教育教师改革项目),2014-2020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融合导向的特殊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与实践”;重庆市一流专业“特殊教育”建设;重庆市特色专业“特殊教育”建设;重庆市精品课程“特殊教育学”建设。他还承担了本科课程“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专业导引”以及研究生课程“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研究”“现代学习论”“特殊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等。
研究项目
申仁洪教授主持了多项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伙伴协作与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研究》(2015-2018)(15BRK031);2014-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基金办1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整合性支持模式研究》(2013-2016)(13YJA880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跨文化研究》(07BSH056)(2007-200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2008)(EHA060210);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融合导向的特殊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与实践”(2013-2016);重庆市一流专业“特殊教育”建设(2018-202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部农村残疾儿童生涯发展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2014-2017)(2014YBJY07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融合取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13SKE03)(2013-2018);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文化冲突与对策研究》(2014-2015)(KJ13064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特殊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与重庆市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2006)(05JWSK046);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处境不利儿童生涯发展研究》(2005-2007)(2005-JY09);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理论与教育对策研究》(2006-2008)(2006-GJ-009);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基于效能化的随班就读创新性成长模式研究》(2004-2006年)(04-GJ-143);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渝教高66号);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师范大学与优质小学协同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2018);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残疾人大学生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2012)(渝教高【2009】62号09-01-006);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院校研究的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的探索与实践》(2013-2016);重庆市特色专业“特殊教育” (渝教高【2011】55号);重庆市精品课程“特殊教育学” (渝教高【2008】44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渝教办【2009】10号)。
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
申仁洪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西南少数民族特殊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专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2;《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专著),重庆出版集团2014.3;《特殊儿童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专著),科学出版社,2012.3;《面向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认知:远程多媒体教学策略》(专著),科学出版社2009.8;《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反思》(专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研究性学习教学论》(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大学生创业基础理论与实践》(主编),高教社2013年;《小学教育学》(副主编)(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2011.07;《课程与教学论学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全纳教育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作者之一),重庆出版集团2002.5。
学术论文
申仁洪教授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涉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咨询等领域。
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家庭生活的支持模型——基于六地家庭的质性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00-107.
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西北人口, 2018, 39(02):49-56. CSSCI;
3.学前智障儿童家庭积极贡献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学前教育研究,2018, (2): 35-51; CSSCI;
4.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服务的实践与反思.现代特殊教育,2017(22):8-14.
5.《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2015年进展报告,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05):122-128;
6.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方向与路径,现代特殊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版),2017,(5):16-26;
7.家庭本位实践: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最佳实践,学前教育研究,2017, (9):14-24;CSSCI
8.美国特殊儿童自我倡导的内涵与培养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7, 39(11): 93-99。CSSCI
9.苏格兰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背景、特点及启示——以IPP项目为例.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0):39-46; CSSCI扩展
10.发展性障碍儿童家庭生活质量问卷结构及其编制. 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7):125-130;
11.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02):100-105;
12.美国支持性就业服务:理念、模式和成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53-60.
13.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 37(01): 110-113.
14.2015年我国自闭症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 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1):83-87.
15.走向伙伴协作的残障儿童家庭参与——基于美国研究的考察,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16.医教结合:实践、争议与问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7.发展性障碍者支持性就业:融合发展视角的职业康复模式[J]. 现代特殊教育,2016,(18):9-16.
18.国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综述[J]. 现代特殊教育,2016,(10):14-19.
19.《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进展报告[J]. 绥化学院学报,2016,36(04):121-125.
20.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特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0):133-140.
21.美国家长中心:基于家庭赋权增能的资源整合[J]. 现代特殊教育,2016,(24):18-24.
22.2013年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状况,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6期;
23.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5年第2期;
24.社会适应及其对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关照,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2期;
25.美国聋人文化与聋人教育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26.融合与创生:随班就读的效能实现,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2期;
27.聋人文化及其对聋人教育的影响,现代特殊教育2014年第2期;
28.特殊教育学校效能:来自美国的反思与应对,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9.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0.我国特殊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制度伦理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4期;
31.教学策略:远程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
32.基础教育课程:生涯发展视角,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3.教育研究科学精神的建构,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12期;
34.合作活动学习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35.远程多媒体教学策略论纲,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36.对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37.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5期;
3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4期;
39.论残疾人就业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2期;
40.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6期;
41.论全纳性合作活动学习,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9期;
42.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2期;
43.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教师资培训范式转换,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4期;
44.全纳性学习环境的生态化建构,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12期收录;
45.基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教育服务传递系统,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1期;
46.教师观念转变:计算机特殊教育应用的关键,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2期;
47.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特殊教育应用的必由之路,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
48.对计算机特殊教育应用的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1期;
49.高中新课程的生涯发展特性,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6期;
50.学习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0期;
5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模块整合式课程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52.美国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53.从隔离到融合: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考察,教育史研究2011年第4期;
54.《论语》与《理想国》的个体差异观比较研究,教育史研究2010年第3期;
55.中世纪基督教课程理念的演进,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6.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教育史研究2003年第4期;
57.北京市、沈阳市和重庆市三市计算机特殊教育应用相关问题的调查,中国电化教育 2001年第5期;
58.创新性成长模式:教师教育的实现样式,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9.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0.论后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学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9期;
61.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62.论基础教育课程的生涯发展特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7期;
63.论生涯发展观视角下初中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9年 第18期;
64.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症的路径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8期;
65.小学-初中聋校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6.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主要指标考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7.一个低视力孩子随班就读的叙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9年第1期;
68.学前随班就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某幼儿园个案的描述与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9年第2期;
69.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年第3期;
70.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重庆市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8年第1期;
71.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7年第2期;
72.特殊教师教育(职前本科)模块整合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6年第5期;
73.全纳教育的支持系统及其生态化走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6年第1期;
74.论科学的人文特性,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5年第5期;
75.合作活动学习:基本理念与实现样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5年第2期;
76.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77.城市特教教师对计算机特殊教育应用的态度和认识的调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8.学习困难儿童及其辅导策略——基于个案的分析,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79.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导刊2002年12期;
80.美国特殊教育课程融合取向的设计模式及启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出版书籍
《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建构》是2006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申仁洪。
《面向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认知:远程多媒体教学策略》是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申仁洪。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是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申仁洪。
《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是2014年12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申仁洪。
学术活动
2008.08,到台北师范大学参加两岸视障教育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主持分论坛;
2009.08,到温哥华\温尼伯\渥太华\多伦多从事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中加福利政策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0.06,到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参加国际聋人教育网络组织年会暨“科技发展与聋人教育学术研讨会”。主持国际聋人教育网络组织(PEN-International)重庆师范大学聋人教育项目(该组织总部设在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成员遍布亚太地区,在中国有五个成员,其中四个在东部地区);
2012.02-03,到美国从事教育部组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学术交流与考察学习;
2016.07-2017.06,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
2018.03-2018.04,台湾台东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从事学术交流。
获奖情况
2005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课程与实践”;
2005年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二等奖“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课程与实践”;
2009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特殊教育专业融合性课程体系建设”;
2009年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三等奖“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建构”;
2011年重庆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三等奖“面向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认知:远程多媒体教学策略”;
2012年重庆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特殊儿童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
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特殊教育本科复合型人才养成性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4年重庆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三等奖“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研究与实践”;
2015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4+X+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核心能力指向的教师人才精准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2017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资源教师‘四维一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两径三基四策六步’整体学习方式培养卓越教学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2018年重庆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跨文化研究” 。
参考资料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展研究奖拟表彰成果公示.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