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侯伯泉

侯伯泉(1909-1938年8月15日),原名侯宝泉,出生于上海市闵行区诸翟镇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在14岁时进入上海恒裕丰织布厂成为学徒,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压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回到家乡成立了诸翟人民抗日自卫队。1938年7月,侯伯泉参与了对敌伪人员的伏击行动,成功击毙一名汉奸并重伤另一名。随后,他加入了顾复生领导的淞沪游击队第三支队,并负责与地方自卫武装姚伯桃部的联络工作。然而,在一次活动中,他的宿营地遭到日伪军袭击,最终不幸被捕并在遭受严刑拷打后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早年经历

侯伯泉于1909年9月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14岁时,他开始在上海恒裕丰织布厂担任学徒,体验到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失去了工作,目睹了家乡沦为敌占区以及敌伪的暴行,这激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抗日热情。

抗战经历

1938年3月,侯伯泉受邀参加了在蟠龙陈家祠堂举行的会议,会上顾复生提出了团结抗日的倡议,侯伯泉对此表示支持并与顾部建立了联系。同年7月下旬,他得知华漕自治会的两名汉奸即将外出,于是与赵季昌、冯邦佐等人在华漕东首碑坊路口设伏,成功击毙了一名汉奸并重伤了另一名。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士气,同时也让敌人感到恐慌,导致他们不得不撤出华漕据点。

牺牲与纪念

1938年8月11日晚,侯伯泉在诸翟横泾村活动期间,其宿营地遭到了由汉奸赵嘉猷率领的日伪军的突袭。尽管他奋力抵抗,但在第二天还是不幸被俘虏,并被送往位于何家角的日本侵略军沪西司令部。在那里,他经受了残酷的审讯,但他始终没有屈服。1938年8月15日,侯伯泉在沪西何家角被日军残忍地杀害,当时他只有2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遗骸最初安葬在诸翟镇西市,后来为了方便人们祭奠,1984年3月,他的墓被迁至诸翟苗圃。

参考资料

一起来听,他们的故事.新闻晨报.2024-09-25

侯伯泉.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4-09-25

闵行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光照千秋.上海热线.2024-09-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