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源乡岭下村

岭下村位于江西省临川区桐源乡境内西南方向的龙会山山脚下,距离郑坊镇约3公里。

地理环境

在岭下张家村口,首先看到一棵古老、粗大、造型奇特的樟树,静静地“立”在古驿道旁,樟树斑驳苍老却雄姿 犹存。令人惊奇的是,根部像是被什么镂空了一般,一米左右处形成了两个靠背椅状,其时有一小孩正坐在上面。记者看到,如此这般大的空间,就是并排坐两个大人也没有问题。一村民说,村民都称这棵樟树为“靠椅樟”,一年四季都有人坐在树下聊天,离开靠椅樟前行100米,记者惊奇于道旁一棵“高大伟岸”的樟树。村民说,这是一棵古樟王,古樟王有1500多年历史,它参天耸立。如今依然呈现出勃勃生机,整个树形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这棵樟树需八九个成人才能合抱,树高20多米高,远远望去,直通通的树杆铁塔般傲然挺立,分枝上浓密树冠就像一把绿色的巨扇,而那露出地面的树根像虬龙般盘踞。在古樟王树根部,村民扒开临时堆放的稻草,记者看到,古樟王竟然是一棵空心树,根部形成了一个三四米宽的圆洞。领路的村民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与同伴经常在樟树洞里捉迷藏。

从古驿道一路走来,记者还看到了两棵卧地而起的樟树,樟树匍匐前伸,树龄均在1000年左右。两棵樟树下部枝杈很少,从形状上看,似张牙舞爪,又似滚动翻腾,大有群龙闹海之势,当地人称之为“滚龙樟”。

社会

临川区桐源乡岭下村,村前原来有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宽阔的古驿道,叫临樟大道,经状元岭直通抚州市。在1958年修建展坪水库时,那数以万计的青石板大都用于修筑水库堤坝了。

文化

群峰簇拥的岭下张家村,残存着许多古朴的明清建筑,这些古建筑围绕着一条300余米长的青石板路,从这些长长的光溜溜的留着深深痕迹的青石板上,依稀能看见当年车马喧闹的场景。越过青石板路,就是670多年前陆祥叔开凿的古驿道了。

出乎意料,七尺宽的古驿道,像是很久无人行走似的,道两旁的芦苇及灌木已严严实实地覆盖在驿道的上面,很多地方,我们不得不躬着腰、低着头甚至是匍匐着前进。

向导也是断文识字的人,20年前,他常常翻越状元岭去展坪中学读书。一路上,他给我介绍了许多有关状元岭的人与事。

向导说,20世纪50年代,状元岭南的口修建了状元岭水库(又名展坪水库),桐源与展坪两乡之间又建了公路,从这山过往的人便越来越稀少了,只有附近的几个村庄的人,去展坪赶集才会通过状元岭。

终于,我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峰顶。令我大失所望的是,山上的石室、庙堂、碑刻这些史志上描述的景物荡然无存。

向导说,庙是很早以前被拆去盖小学了,叶某题写的匾额,也被改作它用。陆祥叔刻的碑石,也被挖去垫涵管底板。

这一山的遗迹,只剩下一座跨路亭了。跨路亭应该说是一座较宏大的建筑,砖木结构,用料精良。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我四处搜寻,发现亭顶端的大梁,尚有“状元岭,岁次丙申年夏浣”十余字清晰可辨。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1956年时水源、山下两初级农业社重修时留下的墨迹。

山顶两侧石壁陡峭,山间古木参天,然南行下山之路已被灌木堵严,此路已是不通。

向导解释,恢复高考以后,很长时间内,岭下张家村没有人考上大学,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叶某未添状元岭状字一点,状元便与此路无缘之原故。于是从90年代起,这个村的学生上学再也不走状元岭了。虽然这有点迷信色彩,但通过十年来努力,岭下村已有多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出了两名博士生了。

状元岭,这个曾经令许多文人骚客景仰的名胜,就这样悄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还是那位知县大人胡亦堂的诗写得好——

雨后看山山愈佳,仙峰岭上白云斜,

怀人不见迂千里,望屋经过几百家。

战地依然还礼乐,山里无恙旧桑麻,

樟源自是衣冠聚,好事何将状首夸。

旅游

位于临川区桐源乡岭下张家村境内的状元岭,是该区的一处著名名胜古迹,古为江淮广浙之驿道。山上至今还保存有状元岭凉亭和3公里长的古驿道,古驿道一直延伸到岭下张家村,驿道两旁有数十棵古樟树,古樟树造型千奇百怪,让人百看不厌。

在临川版图上,海拔220米的状元岭算不上什么名山大川。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状元岭的成名,有两个人功不可没。

一个是元朝泰定年间的丰城市人陆祥叔。状元岭原名“樟源岭”,古为江淮广浙之驿道。石路峻险。公元1326年,陆祥叔出资命匠修凿,深丈余、宽七尺、长二十余丈,计工千日,费粟三百石;并创石室,建凉亭,奉佛,树碑。清临川知县胡亦堂有诗为证:

何氏龙兴路,遗碑记富川。

樟源峻狭阻,陆叔凿山求。

费粟三百石,行人亡夏秋。

我来寻石室,问遍水西头。

另一位人物为粤籍秀才叶某,清道光元年(1821年),叶某回乡准备应试,入亭避雨,巧遇一卜卦道人,道人凝视叶某片刻,对叶说:“先生天庭饱满,地壳雄厚,龙准如垂胆……此乃大贵之相也!”叶某本是自命不凡者,经此一捧更是飘飘然也。当夜宿于庙中,问山何名,长老说:“樟源岭。”叶误为“状元岭”,大喜,谓此乃中状元之预兆也,即烧香祷告,求菩萨保佑明年高中

翌年,叶某入京赶考,特弯道至此,出资修凉亭,并立亲书“状元岭”匾额,悬于亭之北。叶某告长老:“状字一点,待我中了状元再来加。”叶某一去杳无音信,山却因此改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