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叶栎(学名:Quercus dolicholepis)是壳斗科栎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形态特征
匙叶栎是一种绿色乔木,高达16米。小枝幼时被灰黄色星状柔毛,后渐脱落。叶革质,叶片倒卵状匙形、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8厘米,宽1.5-4厘米,顶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心形,叶缘上部有锯齿或全缘,幼叶两面有黄色单毛或束毛,老时叶背有毛或脱落,侧脉每边7-8条;叶柄长4-5毫米,有绒毛。雄花序长3-8厘米,花序轴被苍黄色绒毛。壳斗杯形,包着坚果2/3-3/4,连小苞片直径约2厘米,高约1厘米;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褐色,被灰白色柔毛,先端向外反曲。坚果卵形至近球形,直径1.3-1.5厘米,高1.2-1.7厘米,顶端有绒毛,果脐微突起。花期3-5月,果期翌年10月。
生长分布
分布于中国山西、河南省(伏牛山)、陕西省、甘肃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地森林中,喜温凉湿润气候和肥沃深厚土壤。
栽培
选择健壮母树,果皮由青色转棕褐色时即采种。采回及时浸入水中2-3天,窒杀果内害虫,然后混润沙储藏于地窖里。圃地宜土壤深厚、疏松和比较隐蔽的环境,也可在林中空地或山冲地带育苗。为避免鼠害,以春播为好。
细致整地,施足基肥,做床条播,条距15厘米左右。播种前,储藏的种子如尚未发芽,要进行催芽,方法是用冷水浸3-5天,待胚根萌发出0.2-0.5厘米时,搓断胚根尖头后再播下,促使多发侧根。每亩播种80-100千克,在沟内实行点播,种子宜平放,覆土约2厘米,再适量覆草。待种子发芽出土1/3时就可揭除盖草,松土除草。当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间苗,每平方米保留苗木50-60株,每亩产苗2-3万株。如种实没有经过断胚根处理,间苗后,要用铁铲子15厘米深处切断主根,促进侧根生长。一般培育两年出圃造林。
植物学史
1897年,Seemen在《Botanische Jahrbücher für Systematik》发表了Quercus spathulata Seemen;该名称源自1866年的A.Watelet在《du Bassin de Paris》发表的不合法名称。《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1972)、《秦岭植物志1(2)》(1974)、《河南植物志1》(1981)、《贵州植物志1》(1982)、《中国树木志2》(1985)等均以该名称为其拉丁学名。
1976年,徐永椿、任宪威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该种的变种丽江栎(Quercus spathulata Seem var. elliptica Y. C. Hsu et H. W. Jen),认为变种与种不同处,在叶片酷似铁橡栎的叶,且不平坦。
1993年,徐永椿、任宪威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将丽江栎的拉丁学名变更为Quercus dolicholepis var. elliptica (Y. C. Hsu & H. W. Jen) Y. C. Hsu & H. W. Jen。
1998年,在《中国植物志》 第22卷中,以Quercus dolicholepis A.Camus为匙叶栎的拉丁学名,并将Quercus spathulata Seemen作为其异名归并。
1999年,在《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Quercus dolicholepis var. elliptica (Y. C. Hsu & H. W. Jen) Y. C. Hsu & H. W. Jen作为异名归并入Quercus dolicholepis A.Ca苍蝇座中。
用途
木材坚硬、耐久,可供制车辆、家具用材;种子含淀粉,树皮、壳斗含单宁,可提取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