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指的是具备国际化意识和胸怀,拥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抓住机遇并占据主动权的高层次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要精通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资源现状
据烽火猎头提供的数据,尽管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庞大,但在人才资源中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5”现象。一方面,人才资源只占人力资源总量的大约5%,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约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而其中的国际化人才更是稀缺。
资源结构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人才资源结构不平衡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新技术领域人才不足;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管理型、研究型人才常出现高能低就,而实用技术和熟练劳动者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培养人才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国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这一目标包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吸收多元文化,提升文化免疫力;培养综合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鼓励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擅长国际文化交流与信息处理;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思路
1.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向启发式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
2. 创新教育
鉴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育应倡导创新和创业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力。
3. 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应更新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包括树立全球性人才观念、人才流动性观念、市场观念和全球性竞争观念,以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4. 师资培训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引入国外智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5. 国际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这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强调知识的融通与综合,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以及促进教育内外部的开放,加强与社会和世界的联系。
关于留学
2006年10月28日,“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举行。此次会议由欧美同学会主办,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承办,旨在汇聚英才,探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留学规划等问题。会议还讨论了留学热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留学市场的变化
随着留学行业的规范,留学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中介费用大幅降低,留学市场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副秘书长丁宏宇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留学市场仍处于高利润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留学市场的细分
留学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留学机构通过多种模式和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随着留学信息的透明化,留学的选择范围也在扩大,从单一的高投入留学转变为多样化的留学选择。
中国的人才国际化
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娥指出,中国应认识到本土人才国际化的紧迫性,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中国扩展业务的情况下。
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平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需要更多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来提高竞争力。他表示,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
民办教育的作用
北京假日学校校长路璐认为,民办教育在引进国外课程、实施课程计划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快速培养国际化人才。她强调,民办教育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树立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小孩的国际化培养
青苗国际学校总校长施华主张,小孩从小接触海外环境有助于提高其适应能力,理解异国文化,培养变通与沟通技能。他认为,人才国际化浪潮正在影响中国,培养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迫在眉睫。
进军国际名校
北京王府学校校长刘煜炎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在于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让更多的中国学生进入世界名校深造。他建议家长提前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进入国际名校的机会。
参考资料
国际化人才.MBA智库.2024-10-31
国际化人才发展解决方案推动增长.搜狐网.2024-10-31
提升国际化人才引育水平.微信公众平台.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