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湾街道是个旧地名,地处上海市南市区西北角,区域内有老西门、大兴街两商业闹市。唐家湾地区属蓬莱区所管辖,从解放初先后多次调整,直到1958年才合并为唐家湾街道办事处,有384个居民小组,常住户口16484户,共45424人,其中回、满、壮等少数民族338人。
历史人文
1960年,南市区委为加强对街道地区工作领导,建立了街道党委,至1988年5月,街道统一将居委会进行调整到西门、肇周、大兴、大吉、安澜、牌楼、黄家阙、陆兴、西林、方斜、唐家湾、大林等12个,一直到1993年7月,唐家湾街道撤销。办事处是区委、区府领导下的一级基层组织,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并负责管理本街道辖区。有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教育、组织协调人民经济生活、办理有关司法、民政、劳动调配、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群众文化以及指导居委会等工作。办事处下属单位有街道图书馆、文化站、卫生站以及十二个居委会。街道党群组织有:组织科、宣传科、妇联、文教科、团委、工会、武装部。1993年7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调整了南市区部分街道办事处建制,撤销唐家湾街道办事处,与原小北门街道办事处和蓬莱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了老西门街道办事处。
沪上最早的幼儿园(上海幼稚舍)、第一所教会女校(裨文女塾,现名市九中学)和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务本女塾,现名市二中学)以及蔡元培、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有沪上最早的妇孺医院(上海红房子医院)和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均在辖区内。海上白云观是上海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但解放前,经济落后,仅有少数手工业坊、小工厂和小店铺,绝大多数居民以手工艺、小商小贩或拉人力车为业,生活贫困。淞沪会战时,遭日军飞机轰炸,大量房屋被毁,居民无家可归。在唐家湾、陆家浜一带搭起成片棚户。解放前夕,棚户面积达7万平方米,有4000余户居民。解放后,辖区面貌日趋改观。1960年以来,辖区棚户已全部拆除,建造工房16幢,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高层5幢,面积5万余平方米。已有3000余户棚户居民迁入新居,其中70%以上用上管道煤气。与此同时,市政建设配套工程也逐年得到改善。大林路、西林路、林荫路、安澜路等15条石子路被改建成沥青路面,1987年基本实现无石子路面。由于辖区人口密集,道路狭窄,加之乱堆乱放、违章搭建等现象,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经常引起邻里纠纷。1985年街道组织里弄干部和群众,清除无证堆积物837处,拆除违章搭建97处,老西门、大兴街等主要道路的交通畅达得到了保障。街道于1982年、1983年、1987年被评为市卫生街道,1989年评为市级烟尘排放达标街道,老西门一条街被评为市级文明街。
社会经济
街道办事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制订了岗位责任、奖惩、培训等各项制度,广泛开展以生育指导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对育龄对象实行“四送”(送政策、送方便、送药具、送温暖),并做好随访工作。1991年以来辖区计划生育率、独生子女领证率均达100%。1988~1992年,连续5次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1988年和1989年街道计划生育协会2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辖区60岁以上老人有1.2万人,占总人口24%。为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街道设立了敬老所(院)、老年学校等,并在方斜路开展了为老人服务一条街,提供大宗商品修理、理发、生活咨询、医疗保健等30余种服务项目。逢年过节,还上门慰问特困孤寡老人。辖区广泛开展老年活动,尤以冬季锻炼最为普及。每天组织老年人参加木兰拳、十八法、香功操、太极拳、门球、迪斯科等体育活动。街道老年体协连续15年被评为区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市冬季锻炼先进单位。街道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56年由区民政部门组织军烈属、困难户及失业人员成立生产自救小组。1958~1960年发展了一批里弄生产组。为了安置残疾人,改善低收入职工的生活,按照“拾遗补缺”和“三服务”(为工厂、居民、社会服务)发展地区经济的方针,1984~1988年,创办了街道合作联社、劳动服务公司、民政福利公司3个经济实体。至1992年,有27个企业,从业人员517人。1992年年产值(营业额)2840万元,上交税收85.9万元,利润130.63万元。辖区有市属工厂13家,区属工厂21家,商店282家,其中有老同盛南货店、乔家栅点心店等百年老店。还有集贸市场3个。老西门、大兴街一带商店集中,是南市区闹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