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温联星

温联星,男,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河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3年由福建省上杭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毕业后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9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03年荣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JamesB.Macelwane奖,成为荣获此奖的第一个中国人。JamesB.Macelwane奖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给地球物理学领域(包括地球化学)中青年科学家的最有声望的奖项之一,每年最多颁发3个。在过去的41年中,总共只有95位青年地球物理学家和地球化学家获此殊荣。运用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关于地球内部运动过程中地球大陆漂移、地表上升和火山运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地幔、地核以及核幔边界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人物经历

1983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学习。

1988年至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学习和工作,期间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研究组成员。

1993年至1998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至2000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内基学院地磁学系担任研究员。

2000年起,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地球物理系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2010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大师讲席教授。

曾任J. Geophys. Res.副主编、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学成像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担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Lehmann Medal评审委员会会员、James B. Macelwane Medal评审委员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地球物理学顾问组成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复审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美国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学25年展望委员会、以及美国地震联合会(IRIS)全球地震台网科学家常务委员会会员。

2014年度担任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会专家评审组组成成员。

学术成就

温联星教授是一个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家和地球动力学家。他采用跨学科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运动和成分,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通过结合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建立了关于地球内部过程怎样支配地球大陆漂移、地表上升和火山运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在过去10年中,温教授阐明新的理论方法以及将它们应用于新的地震观测资料的能力导致了地震学领域内一些最基础和令人激动的发现。他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地幔、地核以及核幔边界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从2000年起,温教授成为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一员。

温联星研究组研究建立了一个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相互耦合的物理模型,利用地震信号成功追踪2012年桑迪飓风中心位置,并监测飓风中心的海面气压扰动与海浪高度。研究还发现了传统卫星监测方法所无法观测到的、热带气旋消失以后的潜在灾害。研究显示美国新英格兰附近海域在桑迪飓风消失后仍然存在地震源,表明这些地区依然存在被海浪袭击的风险。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地震学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实时的飓风监测手段,为飓风内部动力学研究实时提供其中心区域气压扰动数据,同时监测飓风消失后依然存在的潜在灾害。该研究为现代地震学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大地震实验室)温联星教授课题组,结合分析地震仪观测记录和卫星资料的研究表明,朝鲜2013年核爆中心位于北纬41度17分26.88秒、东经129度4分34.68秒,定位误差为94米;此次核爆当量约为12.2千吨,误差3.8千吨,其威力已接近1945年美国广岛市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原子弹”(16千吨当量)。中科大研究组利用朝鲜2009年核爆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消除了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计算误差,使定位达到前所未见的精度。至此,中科大地震实验室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已精确确定朝鲜自2006年10月第一次核实验以来的历次核爆地点,进一步揭示了朝鲜丰溪核爆基础设施的地理网络分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温联星等利用地震学证据,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地球内核边缘存在形状不规则现象,因此科学界需要对产生地球磁场的驱动力重新评估。该研究成果2012年4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温联星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马来西亚越南交界海域检测到一次海底事件。事件发生于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2点55分6秒,其中可能的两个地点之一位于北纬7度25分、东经104度30分,距离当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市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最后失联时间(1点30分)后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失联地点的东北方向约116公里(72英里)。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