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灵台宫灯

灵台宫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朝时期,最初流行于民间富裕家庭。这些宫灯通常在春节元宵节时被悬挂在门楼上,代表着喜庆、吉祥以及对长寿的美好祝愿。

历史渊源

灵台宫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制作,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宫灯的制作技术和造型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然而,在文革期间,这种传统手艺一度濒临失传。直到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并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使得灵台宫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分类

灵台宫灯分为吊灯、立灯、坐灯、靠灯(壁灯)等多种类型。

材料及工具

制作灵台宫灯所需的原材料包括竹条、铁丝、细扎丝、纸绳天然橡胶、纸、绸子、金纸等。此外,还需要使用剪刀、刻刀、木板垫子、花边带、穗子等工具。

传统题材寓意

灵台宫灯的传统主题多与节日庆典相关,旨在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传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工艺流程

灵台宫灯的制作过程包括多个步骤,从设计图纸到最终完成,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和技术。

传承人情况

宋效斌是一位重要的灵台宫灯传承人,他在1986年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并在1989年至1999年间在灵台县文化馆担任艺人师傅。他的作品曾在省级比赛中获得认可。

发展现状

尽管灵台宫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制作成本高、收益低,且缺乏创新,导致其发展受到了限制。目前,这一传统手艺面临着传承危机。

参考资料

灵台县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m.thepape.2024-10-29

中国文化宫灯.360doc.2024-10-29

《人民日报》甘肃平凉灵台县:灯笼手艺人扎出童年的美好回忆.lingtai.gov.2024-10-2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