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叶珠蕨(学名:Cryptogramma stelleri (Gmel.) Prantl)是中国蕨科珠蕨属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略有一二淡褐色、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叶二型,疏生;羽片3-4对,近圆形;叶片长4-7厘米,宽1.8-4厘米;羽片4-5对;小羽片1-2对。叶脉羽状分叉,少有单一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部,彼此分开,成熟时常汇合;囊群盖膜质,灰绿色,边缘多少不整齐,宽不达主脉,成熟时张开。分布于日本高寒山地、亚北极带、俄罗斯(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和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涞源县、怀来县、小五台)、陕西省(太白山)、甘肃省(张掖市)、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疆(天山北麓、沙湾市、博格达山)、台湾省(新竹市、宜兰县)、云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700-4200米的冷杉属或杜鹃林下石缝。
形态特征
根状茎细长横走,略有一二淡褐色、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叶二型,疏生,不育叶较短,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圆钝头,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少有二回羽状);羽片3-4对,近圆形,全缘或浅波状;能育叶的柄长6-8厘米,粗1毫米左右,棕禾秆色;叶片长4-7厘米,宽1.8-4厘米,阔披针形或长圆形,二回羽状;羽片4-5对,中部以下的有柄,基部一对最大,一回羽状;小羽片1-2对,上先出,阔披针形,短尖头或钝头,基部楔形,有短柄;或几无柄。叶脉羽状分叉,少有单一。叶干后薄草质,黄绿色,两面无毛。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部,彼此分开,成熟时常汇合;囊群盖膜质,灰绿色,边缘多少不整齐,宽不达主脉,成熟时张开。
产地生境
分布于日本高寒山地、亚北极带、俄罗斯(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和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涞源县、怀来县、小五台)、陕西省(太白山)、甘肃省(张掖市)、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疆(天山北麓、沙湾市、博格达山)、台湾省(新竹市、宜兰县)、云南省西北部(洱源县、丽江市、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和西藏(拉萨、波密和察隅)。生长于海拔1700-4200米的冷杉属或杜鹃林下石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