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婚姻论

《婚姻论》系统论述了当代人的婚姻生活,是一本思想性较强的婚姻基础理论读本。全书将学术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参考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结合当代人的婚姻生活,期望构筑起吻合时代的新婚姻文化,为读者创建幸福婚姻家庭提供批判思考。《婚姻论》适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

内容简介

《婚姻论》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琦,大学教师,文化学者,湖南桂阳学子。以读书为乐,无所专攻,教学之余,将所思浅见集之为书,曾出版过《爱的秘密》等著作。

作品目录

序言

中国有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官自然是中国古代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连好官都难以判定家庭中的是非,可见,家庭矛盾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或者,是天下最大的难题。

那么,家庭矛盾的核心在哪里呢?回答自然是:夫妇。

西方的家庭以夫妇为核心,一直崇尚小家庭,是他们的传统,这不用多论。即使中国传统文化,其家庭的关键还在夫妇。

《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这里说得很清楚,在夫妇、父子、君臣这三对人伦关系中,“夫妇”在先,自然是家庭文化的核心,也是社会文化的源头。

从《易》的文化看,夫为阳,妇为阴,阴阳合,有婚姻。所以,婚姻文化既源自于自然,又创造了社会,乃社会各种文化的焦点。故《周礼·小司徒》说:“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进一层思考,家庭幸福即取决于婚姻幸福,而家庭不幸皆源于婚姻的不幸。

中国传统支化一直注重“天下太平”,比如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承。依儒家的思考,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的前提自然是:家庭和谐(齐家)。这个“家”过去主要指的是“大家”,即家族。时代变了,今天的社会,小家取代了大家,但这个道理还是相通的,即小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基础。

当然,要实现家庭和谐,最根本还得靠“修身”。从字面上来看,修身,是指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话稍嫌空泛了点,不大好操作。转换成婚姻文化中的修身,关键是调整好自己对婚姻的态度,从而让自己拥有幸福的婚姻。

什么叫“调整好自己对婚姻的态度”?这一问,对大多数人说,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不少人都会有难以回答这一问题的尴尬。回答这一问题,人们大多比较简单,如“忠诚”、“好好过日子”、“生儿育女”等。诸如此类的回答,无疑是将天下第一难事儿戏化了。与之相比,我们不少人都期望事业有成,甚至为此全力拼搏、吃尽苦头、耗费了自己的一生,却少有人为了幸福的婚姻而如此努力。为什么呢?也许,我们的婚姻观得进行调整,这就是俗语所谓观念指导行动。

先人将男人比作天,将女人比作地,天地交合,才孕育出万物。于是,便有了爱情的小苗,充满着无限的生机。那么,婚姻就是在育苗了。当爱恋着的双方都没有准备好去育苗、缺少育苗学的基本知识或文化时,婚姻的这株小苗是难以健康成长的。婚姻文化就是婚姻的育苗学,是走进婚姻殿堂的一对男女应该熟知的。

“修身”不容易,因为婚姻文化本身就极为复杂。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唯在婚姻中被弄得焦头烂额之人最明白,而那拥有幸福婚姻之人只不过是幸运者罢了。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能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老子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这种态度,然后我们再去努力钻研、深入思考、小心经营、认真对待,我们自然不会成为婚姻文化的门外汉,不会成为婚姻的失败者。这就是婚姻文化中“修身”的意义所在。

本书的目的,是建设一种新婚姻文化。这里的思考,大多是作为一个过来者的切身感悟。老实说,我也是从一个没有婚姻准备之人走进婚姻的,几十年跌跌撞撞,还算是一个幸运者。因此,我愿意将我的幸运分享给读者,将这难断的家务事做一个了断。对与不对,期待着读者诸君的批评。

“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古今中外的人们,似乎无法破解。如果从婚姻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参考答案,毕竟,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为幸福而活着。那么,如何才能将这“幸福”二字落实呢?可不可以说:幸福的婚姻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呢?我有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读者将这本小书放在床头,两口子一同读。如果你因条件所限,读完后,请让你的配偶接着读,因为,我这本书是写给男女两性读的。你们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也可以展开讨论,但一定得讲出道理来。如此,我们就共同为当代社会的新婚姻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祝你们幸福!

何琦

写于苏仙岭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