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蒲,女,1922年1月19日出生,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耕作学的创始人之一,对耕作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沈昌蒲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工作了48年,是中国耕作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致力于耕作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六次出版耕作学书籍,为中国的耕作学奠定了基础。她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机械化土壤耕作,特别是如何通过耕作方法将雨旱分明的降雨转化为稳定的土壤含水量。她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并且是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的会员,是中国耕作学科的带头人。
任职信息
沈昌蒲在耕作学领域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
- 1978年至1987年,担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
- 1992年至1998年,担任黑龙江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长;
- 1989年至1991年,担任黑龙江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成就
沈昌蒲在耕作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持了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包括:
- 1992年至1994年,主持坡耕地垄作区田最佳挡距的模式研究;
- 1988年至1990年,主持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
- 1980年至1986年,主持稻田镇少耕轮耕体系及其配套农具的研究;
- 1973年至1977年,主持深松耕法的研究。
论文专著
沈昌蒲在耕作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出版了多部专著和论文,包括:
- 1995年,出版《机械化土壤耕作》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 1990年,出版《农牧学基础》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 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深松耕法平衡土壤水分的作用》一文;
- 1982年,出版《耕作学(北方本)》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受奖情况
沈昌蒲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
- 1991年,因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988年,因稻田少耕轮耕及其配套农具的研究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979年,因深松耕法的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奖励;
- 1978年,因深松耕法的研究获得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的奖状。
工作经历
沈昌蒲的职业生涯始于1946年,她在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获得学士后,开始了她的教育和研究生涯。她的工作经历包括:
- 1946年至1948年,担任东北大学农学院助教;
- 1949年至1950年,担任沈阳农业大学助教;
- 1951年至1968年,担任东北农学院助教和讲师;
- 1979年至1981年,担任东北农学院副教授;
- 1982年起,担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