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汤若望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本国语言名: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神圣罗马科隆(今属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士。

汤若望出生在神圣罗马德国莱茵河畔科隆城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汤若望曾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三王冕中学,毕业时作为优秀学生被选送进天主教的高等学府——设在意大利的德意志学院。1608年,16岁的汤若望离开家庭到罗马读书,相继学习了哲学、神学天文学和数学。1611年10月,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1617年,他完成了在罗马学院的学业,晋升为神父。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汤若望来到中国传教,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并且还负责制造仪器,培养人才,为中国传统历法做出了重大的改革。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并与中国学者焦勖合著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即《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为《时宪历》予以颁行。1666年(清康熙五年),汤若望卒于北京,享年75岁。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592年5月1日,汤若望出生在神圣罗马德国莱茵河畔科隆城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德语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中的“冯(von)”,相当于英语中的“from”,表示“从哪里来”。这个词其实是贵族或贵族后裔的象征,因为只有贵族才有封地。到中原地区后,根据Johann Adam 的发音和当时的译法,取中国名为“汤若望”,还按古时中国习惯,取“道未”为字,出自《孟子》的“陈望道而未之见”。

汤若望的中学生活是在耶稣会创办的三王冕中学度过的,毕业时作为优秀学生被选送进天主教的高等学府——设在意大利的德意志学院。1608年,16岁的汤若望离开家庭到罗马读书。他先是学了三年哲学,接着又攻读神学天文学和数学,先后共四年。

1611年10月,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搬到罗马耶稣会的圣·安德烈奥修道院,当一名见习硕士。同时他还进入灵采研究院学习,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圣·安德烈奥修道院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海外耶稣会士写给总会的年报、报告和信函。其中,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取得的丰功伟绩和他“合儒超儒”的宣教策略打动了汤若望的心。1613年,他进入耶稣会创办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创办的罗马学院,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神学和数学研究。1617年,他完成了在罗马学院的学业,晋升为神父。

传教事业

1618年4月16日,在从中国返欧的耶稣会法国修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的带领下,汤若望、邓玉函(Johann Schreck)和罗雅各(Giacomo Rho)等22名传教士,从葡萄牙里斯本启航东渡。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一行抵达澳门,时值由沈漼发起的“南京教案”平息不久,传教士们不得不暂时留在澳门圣·保禄学院里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随后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汤若望到中国内地传教。汤若望从抵华到明朝覆亡的20多年间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活动:研修文言文,克服语言障碍;结交士大夫,逐步开展传教活动;参加火炮制造工程;才识被发现调入京城任天算职务。1627年夏,汤若望被派往西安市接替金尼阁,在西安城内建立了一座小教堂,开展宗教活动。这一带的教友数目逐年增加,单是汤若望一人所施洗礼的,那两年就有50名。经多方努力,建成了另一座教堂,就是糖坊街天主堂的前身,原来的小教堂则专供女性使用。

1629年,汤若望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此书图文并茂,从原理、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上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式望远镜,成为中国科技史上关于光学和望远镜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汤若望和邓玉函是第一批把望远镜带进中国的传教士。

1630年(崇祯三年),由于邓玉函去世,主持修历的礼部尚书徐光启急需精通天文学的人才,故上奏皇上,力荐汤若望回京供职于钦天监。在钦天监,汤若望译著历书,推广天文学,制作仪器。1631年,徐光启和下属首次用望远镜观看了日食。观测过后,徐光启叹为观止,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若不用此法,止凭目力,则炫跃不真。” 除此之外,汤若望还编写和翻译了大量书籍,内容大多集中在恒星交食方面。汤若望在徐光启主持下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他们绘制的星图“突破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形成了现代中国星象的基础”。

1634年12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工作,钦天监终于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1639年1月6日,崇祯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熙朝崇正集》卷二载崇祯十一年,顾锡畴《礼部体准给匾钦褒天学疏》,谓:“如远臣汤若望创法立器,妙合天行,今推步前劳已著,讲解后效方新,功宜首叙。

1640年,传教士汤若望与中国学者李天经合作,将德国矿冶学家乔治乌斯・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在1550年所著的关于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Dere Metallica Libri XII》进行了翻译,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此书翻译完成后,汤若望将其进献给朝廷,崇祯御批:“发下《坤舆格致》全书,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然而,由于明王朝迅速走向覆灭,该书未能及时刊行。汤若望初到中国时,正值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满洲努尔哈赤的军队骁勇善战,当时认为 “非火器战车不可御之”。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崇祯皇帝旨意设立工厂铸造火炮。汤若望坚持表示,为战争制造武器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并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有限的书本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过,他的申诉未被采纳,最终不得不服从皇帝的命令。尽管汤若望自称只有 “一点点书本知识”,但他还是在两年时间里铸造出了 20 门铜炮。在此期间,汤若望不仅造出了质量优良的火炮,还与中国学者焦勖共同撰写了《火攻挈要》。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多次向新统治者力陈新历之长,并适时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和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等仪器,而且用西洋新法准确预测了1644年(顺治帝元年)农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以及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终于说服当时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决定从顺治二年开始,将其参与编纂的新历颁行天下。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即《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为《时宪历》予以颁行。时宪局是明末实行历法改革时成立的区别于原钦天监的机构,到了清代,天文、历法工作统归钦天监负责。“汤若望因精确测得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初一日“日食”,遂于当年十二月初二,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次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一百零三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获封叶高标。到1658年,汤若望晋升为一品光禄寺大夫,就连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被封了官,母亲、祖母和曾祖母被封为二品夫人。汤若望在顺治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信徒人数增长较快,到1650年信徒已达到15万人,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

汤若望与“历法之争”

中国传统历法到了明末,误差日益严重,以致出现历法危机。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后,原有的“回回科”被撤销。所以,丢官失势的旧派星象学家们,自然对汤若望心怀不满。

顺治十六年,反对新历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他以《辟邪论》《辟谬论》反对利用西方传教士改革历法,又以《请诛邪教疏》攻击明人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器物”,“假修历之名,阴行邪教”,说汤若望“借历法以藏身金门,窥伺朝廷机密”。杨光先还特别为已颁行的新历书罗列两大罪状:一是新颁《时宪历》封面上有“依西洋新法”五字,是公然承认大清国是奉西洋正朔;二是大清皇帝的统治应该是千秋万代,而《时宪历》只编了二百年,这是暗指清朝短祚,国运不长。

1664年(康熙三年)9月26日,清廷会审汤若望,以及钦天监官员。时汤若望年过古稀,重病在身,久已瘫痪,言语不清,只能由南怀仁代言。同年冬天,鳌拜废除新历,逮捕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翌年3月16日,廷议将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礼部尚书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以及中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按照判决,次年汤若望应凌迟处死。但不久天上出现被古人认为不祥之兆的彗星。紧接着京城又突然发生了大地震,皇宫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而且有宫殿着火。清统治者视其为上天示警,正所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不久以后获孝庄文皇后懿旨释放汤若望:“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耶?” 汤若望因此得以获释免死。 

汤若望获释后,杨光先强行占据南堂,并将汤若望驱赶到东堂。在此期间,汤若望口述忏悔内容,由南怀仁记录,形成了一份忏悔书。1665年7月21日,汤若望以颤抖的手在忏悔书上签名。书中,他对与教会内弟兄产生矛盾、未能服从上司辞去钦天监职位,以及因工作繁忙而疏忽祈祷等行为表达了懊悔。1666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汤若望在寓所病逝,享年75岁。

1669年11月16日(康熙八年),康熙给汤若望平反,发布了对汤若望的祭文:“皇帝谕祭原通政司通政使,加二级又加一级,掌钦天监印务事,故汤若望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汤若望,来自西域,晓习天文,特畀象曆之司,爰赐“通微教师”之号。遽尔长逝,朕用悼焉。特加因恤,遣官致祭。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钦享。” 同年12月8日,康熙帝赐地厚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御赐祭文一篇,镌刻在汤若望墓碑的反面,从“鞠躬尽瘁,恤死报勤,国之盛典”等用词,表明了康熙对汤若望的高度的评价和认同。

主要贡献

修历

汤若望在明朝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是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在以后的历法改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远镜说》从原理、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上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式望远镜,全书通篇条理清楚、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著作。

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并且还负责制造仪器,培养人才,给历局的具体工作人员上课,讲授历法知识,指导他们进行数据测算,使用仪器、绘制天文表格等,为中国传统历法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1644年,汤若望向清廷进呈仪器和历书范本。他还用西法推算验证了这一年8月1日的日食。同台测算验证的还有大统回族两历。检验结果是:“惟西洋新法一一吻合,大统、回回两历俱差时刻。”

铸炮

汤若望受崇祯之命,成功造出火炮,并与中国学者焦勖合著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

汤若望曾于明末同中国学者合作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译成中文,名为《坤舆格致》。

天文

汤若望在徐光启主持下参与测量并绘制了大幅星图的工作。他们绘制的星图“突破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形成了现代中国星象的基础”。绘制时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在徐光启主持下重新测定的。这幅星图“是近代恒星天文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从此在星名表达方式、星座的组织和体制,恒星的测量和推算、星图的形制和表绘方式、星座星数的扩充等许多方面,改进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星图的形式和内涵。它使突出于世界天文学史的中国古星图,在欧洲科学革命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星图。”

人物作品

汤若望在华期间各种著述和译著近40种,涉及宗教书算、天文地理、大炮制造等,包括由他撰写、经他译编,或经他参与校订过的,主要有《崇祯历书》《进呈书像》《主教缘起》《主制群徵》《真福训诠》《崇一堂日记随笔》《哀矜行诠》《灵魂道体说》以及《圣母堂记》等。

评价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现在延用至今的农历就是由其编写并被古人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汤若望在天历等方面所做的实际工作以及撰写的一系列注重实践的著述,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后世纪念

汤若望的梁启超墓竖立在北京阜成门外车公庄三塔寺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旧称为栅栏墓地。在汤若望的德国科隆故乡,也为他竖立了一座汉白玉全身像,还成立了汤若望协会,以汤若望为由头研究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

Tang Ruowang | BDCC.BDCC中国基督教传记.2024-07-28

汤若望.故宫博物院.2024-01-19

《崇祯历书》.故宫博物院.2024-07-28

汤若望:在帝国政治的阴影下.光明网.2024-07-28

历法之争——西学东渐之初在北京的“汤若望们”.北京日报.2024-07-28

计量人物 | 汤若望.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4

康熙与清初历法之争.中华文史网.2024-07-28

张卜天︱五百年前的矿业辩论:人类该不该侵入地球母亲的子宫.澎湃新闻.2025-05-1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