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漆氏宗祠

漆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走马坪,是族人为纪念迁商始祖式娴公而建。始建于公元1720年,历代多次修,成今日规模。2006年再次进行修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砖木结构,徽派建筑风格。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创建者娴公

位于斑竹园镇走马坪的漆氏宗祠,是族人为纪念迁商始祖式娴公而建。

式娴公,字季明,号笃志斋,明代进士,封中宪大夫,官至开封府尹,是漆氏迁入湖北黄冈的始祖仁二公的曾孙。式娴公,自幼好学,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奇才,26岁就任开封府尹。因武功高强、性情豪爽,经常上山打猎。据传,一次在回乡探亲时,带人上康王寨打猎,追一只花斑豹至斑竹园,因天黑借住在朱府。天明后,被斑竹园的奇山秀水所吸引,特别看重斑竹园后山之虎形地,就上奏朝庭,辞官不做,隐居斑竹园。

建筑特色

建筑结构

根据漆氏宗谱记载,该祠名五桂堂,始建于清代乾隆。该祠堂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背山面水,环境优美,面阔五间,进深三进,由大门、明伦堂、寝堂、厢房和厢廊组成。大门为三开间两层建筑,明伦堂面阔为明三暗五,明间五架梁前后出双步,稍间无柱,寝堂也是五开间。考古人员在宗祠里面还发现存有光绪年间“洪都世泽”金子匾一块。“这个宗祠的布局比较特殊,与别的祠堂建筑不同,该祠充分利用山区地势的变化,大门是戏楼式建筑,厢房位于大门和明伦堂的两侧而不是连接大门和寝堂。”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布局在我省祠堂类建筑中非常罕见,里面结构保存非常完好,做工也比较讲究,具有清代早期的建筑特点。其内部的木雕、石雕及砖雕都很精美,尤其在墙面砖的制作上比较规范,山墙搏风砌筑精细,这些都客观地反映了当时那个地区的建筑水平,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又充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历史沿革

保护重建

漆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720年,历经三百年风雨,共进行了三次大修。公元1788年11月,雨霖、恭成、名典、名吉、士恒诸公领起合族之力,首度大修,经冬复春而成。公元1893年3月,容斋公总揽二度修造之事,经春历夏,书房始立。世异时移,又经风雨百年,宗祠墙倾屋烂,架腐柱枯,几近凋零倒闭。公元2006年10月18日,应漆学文之邀,时任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国家移民局长的漆林携夫人,亲临宗祠,睹宗祠之沧桑,生无尽之感慨,遂倡导族中国人保遗产、护祖业。学文、学敏、仲书率力先行,力肩大修之重,黄文弼、承涛协力其后,躬亲督造之繁。漆氏族亲鼎力同心,精策划,聚款物,慎修造,巧安排,越一载寒暑,公元2008年4月,宗祠三度重修整葺完成。

价值意义

革命遗址

刘伯承元帅曾在此停驻

漆氏宗祠不仅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而且还是一处革命文物。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曾在此停驻了3天。1955年授衔时,漆家有两人被授为少将,一人被授为大校金寨县文物部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漆氏宗祠目前迁建的位置将来会建成红军纪念园,以后还会在该地原样复建一些大别山区的文保建筑,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漆氏宗祠是该基地整体搬迁按照原样重建的第一座古建筑。

参考资料

漆氏宗祠-黄冈市团风县漆氏宗祠旅游指南.博雅文化旅游网.2021-06-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