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陈燕贻

陈燕贻,别名光潜、光前,笔名郑默,1910年11月6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西郑村。他曾就读于私塾并接受了初步的古典文学教育,随后在12岁时进入了小学。他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早期成员,并很快成为了共产党员。陈燕贻参与了美国大学通用化学课本《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的翻译工作,并撰写了《塑料与塑制》一书。

早年生活

陈燕贻1924年考入涵江中学。该校位于莆田市的港口城市涵江区,是通往福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等地的重要海上交通枢纽。北伐战争之前,莆田地下国民党县党部为了方便与设在厦门的国民党省党部沟通,在涵江中学建立了地下国民党区分部。陈燕贻是该区分部最初的五位党员之一。北伐军到达莆田前夕,涵江区分部的党员们在夜间张贴了欢迎北伐军的标语,从涵江一直延伸至二十里外的江口镇。北伐军先头部队的政治人员认为此举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他们,并赠送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这些书籍后来成为了涵江中学学生的补充读物,引领学生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政治生涯

1928年,陈燕贻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不久后转为正式党员。他被分配到党内工作,并前往厦门市参加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干部训练班。1930年,他担任了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并在当年二月代表莆田地下党参加了在厦门鼓浪屿举行的中共福建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同年秋季,他不幸被捕入狱,但在监狱中因病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由于家乡环境不利于他的安全,他的舅舅黄祖储将原本用于资助他上大学的资金给了他,并帮助他逃往上海,最终考入了沪江大学化学系。

教育与学术贡献

在30年代初期,中国的高中和大学使用的数理化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随着社会对于本土化教材的需求日益增加,1935年,沪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徐作和博士与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合作,开始了《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的翻译工作。陈燕贻参与了这一项目,并在次年完成了翻译工作。1936年,他在沪江大学毕业后获得了理科学士,并立即前往印度尼西亚泗水的华侨中学担任教师。1937年返回中国结婚后,他又与妻子一同前往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苏东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翻译了一些科学著作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1942年,随着日军入侵,棉兰沦陷,苏东中学关闭,陈燕贻转向手工业谋生。1945年,日本战败后,他与其他同事一起创办了棉兰华侨中学,即棉华中学。

社会服务与政治活动

1954年,陈燕贻编写了《塑料与塑制》一书,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中国塑料工业起步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时,棉华中学已经拥有超过三千名学生,但由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一场严重的学潮。中国驻棉兰领事馆介入了这场危机,并在1955年任命陈燕贻为棉华中学的新任校长,希望他能够稳定局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逐渐恢复秩序。此外,陈燕贻还在棉兰华总担任副主席,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他支持学校的爱国教育理念,并在1958年协助接收了被封闭的台湾背景学校的学生,确保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1959年至1960年间,他推动了棉华中学的农业实践和环保展览,展示了中国在废物利用和清洁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这对增进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影响。1963年,陈燕贻应邀请回国参观,之后在1964年返回棉兰,并在当地传播了关于中国建设的信息。然而,1965年的印尼政变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动荡,陈燕贻因此在1966年5月离开了棉兰,回到了中国。他在北京定居,并在1968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1987年底,他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1年10月5日,陈燕贻在北京去世。

文化贡献

在1970年代中期,陈燕贻在爱人的帮助下,开始系统地研究汉字的字形结构,旨在探索汉字信息处理的有效方法。进入1980年代后,他应邀为《莆田文史资料》撰写稿件,并为中共莆田党史办公室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

清明忆恩师 感恩劳苦功高的棉中恩师.harianbaru.2024-11-21

清明忆恩师 感恩劳苦功高的棉中恩师.harianbaru.2024-11-21

清明忆恩师 感恩劳苦功高的棉中恩师.harianbaru.2024-11-2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