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草(学名:Carex onoei Franch. ex Sav.),又称阴地针苔草,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蒙古国、中亚、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等地,生长在海拔500米至1600米的湿草地、林下和溪边。针叶薹草是一种优等牧草。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秆丛生,高20-40厘米,柔软,棱上稍粗糙,基部叶鞘淡褐色。叶稍短于秆,宽1-1.5毫米,平张,柔软。小穗1个,顶生,宽卵形至球形,长5-7毫米,雄雌顺序;雄花部分不显著,具2-3花;雌花部分显著而占小穗的极大部分,通常具5-6花。雄花鳞片椭圆状卵形,长约2.5毫米,具1脉,淡褐色;雌花鳞片宽卵形,长约2.5毫米,膜质,中间部分色淡而具3脉,两侧淡棕色。果囊卵状长圆形,略成黑三棱形,长2.5-3毫米,成熟后水平开展,膜质,侧脉明显,尤以背面为甚,先端急缩成短喙,喙口有2微齿,基部近圆形。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状长圆形至椭圆形,三棱形,长约2毫米;花柱基部不膨大,宿存;柱头3个。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中亚、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中国。
中国分布:中国新疆(富蕴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奇台县、米东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市、精河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乐市、霍城县、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源县、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和静、焉耆、库尔勒、温宿、乌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策勒)、黑龙江省、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浙江、陕西、西藏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林下,湿草地或溪边。
针叶薹草是一种中旱生根茎—疏丛型小莎草类牧草,山地荒漠草原草场的建群种、盐化低地草甸草场的建群种及伴生种。抗逆性强,耐旱,耐盐,喜温暖干燥的荒漠气候,更适应于荒漠气候控制下有地下水补给的河谷地。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土壤类型为砂砾质化的棕钙土、盐化草甸土。在天山东段北麓泉水溢出带的低地草甸草场,以伴生种成分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星星草(碱茅属 tenuiflora),单花灯心草(Juncus gerardii),蕨麻(委陵菜属 anserina),碱毛(Halerpestes ruthenica)等组成草场型,有时在盐分轻的低洼地段可形成单优势群落:天山北坡西段巩乃斯河谷海拔780-1250米的低地草甸草场,针叶薹草处于亚建群种地位,形成芨芨草针叶苔草+马蔺(鸢尾属 lactea)草场型,伴生巨序剪股颖(Agrostis gigantea)、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白花车轴草(车轴草属 repens),丝叶蓍(Achillea setacea)、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等,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草层高30-65厘米,总盖度75-95%。
同时,在该地区海拔1030-1700米的山地荒漠草原,针叶薹草与喀什蒿(蒿属 kaschgarica),羊茅(羊茅属 ovina)为共建种组成草场型,草层高15-25厘米,盖度30%;在帕米尔高原海拔2900-3700米的宽缓河谷,沿河流两岸出现针叶苔草为主要建群种、並由薹草(薹草属 spp.)为亚建群种的低地草甸草场,伴生种有多裂委陵菜(委陵菜属 multifida),羊茅状早熟禾(Poa festucacens),古尔班棘豆(棘豆属 gorbunovii),长叶车前(Plantago lanceolata),大花老鹳草(Geranium himalayense)等,草层高11-17厘米,盖度80%。
生长习性
针叶薹草春季返青早,生长快,在中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3月下旬即可返青,4月下旬初花,5月中旬结实,种子成熟后仍可较长时间的保持青绿状态,9月份开始枯黄。
主要价值
针叶薹草营养价值高,耐践踏耐牧,马、羊嗜食,秋后的营养期长,家畜喜食,冬季残留量较少,但草质柔软家畜仍采食,属优等牧草。
保护现状
针叶薹草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