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英文名:Tsinghua Institute of Multidisciplinary Biomedical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为TIMBR),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建的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7号,于2018年7月8日签署共建协议,院长为王晓东。

2018年7月30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邵峰实验室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IcsB具有全新的长链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通过修饰宿主中多个膜相关蛋白帮助拮抗宿主防御的分子机制。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共787篇,平均影响因子11.3,其中在CNS上发表论文56篇,共获授权专利102项。截至2024年4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有29个实验室和15个科研辅助中心。2025年6月27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等在国际期刊《科学》发表了一项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再生能力调控的关键“分子开关”——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并首次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标志着中国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截至2025年6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有在读博士339人,已毕业博士477人,博导校友100余人,产业界精英校友50余人。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多个重要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研究方向覆盖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病毒学、人类遗传学、植物学、计算生物学、合成及药物化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热门领域。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曾获得威廉·科利奖、费萨尔国王科学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等多项国际科学大奖,多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中国奖项,多人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人才资助项目。

历史沿革

2018年7月8日,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主持签约仪式,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协议。

2018年7月30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邵峰实验室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Nε-fatty acylation of multiple 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s byShigellaIcsB effector to modulate host 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章首次报道了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IcsB具有全新的长链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通过修饰宿主中多个膜相关蛋白帮助拮抗宿主防御的分子机制。

2019年2月18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董梦秋实验室在《Aging Cell》在线发表题为“DAF-16 stabilizes the aging transcriptome and is activated in mid-agedCaenorhabditis elegansto cope with internal 应力”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记录了线虫成虫第一周内每隔24小时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发现衰老过程乱中有序,失稳的表象后有维稳的机制在起作用。

2019年4月9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张志远实验室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GSTO1 as the Covalent Target of Piperlongumine and a Promising Target for 组合 Therapy for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揭示了天然产物荜茇酰胺(piperlongumine)通过共价结合抑制GSTO1蛋白活性达到特异性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并发现GSTO1可作为癌症联合用药的有效靶点。

2020年7月6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汤楠实验室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ulmonary alveolar regeneration in adult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两名成年COVID-19患者肺组织,观察到肺泡干细胞(AT2)在病毒性肺炎感染后期活跃增殖并开始分化为负责气体交换功能的肺泡一型样上皮细胞(AT1),表明损伤后的成年肺仍然拥有肺再生的能力。

2021年7月27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董梦秋实验室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薛宇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胰岛素 signaling regulates longevity through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万五千多个高可信磷酸化位点(包括新增的近一万个位点)、四百多个受 IIS调控的磷酸化位点、一个预测磷酸化位点功能重要性的算法工具和多条由蛋白质磷酸化介导的寿命调控途径。

截至 2023年12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 SCI 论文共 787 篇,平均影响因子 11.3 ,其中在 CNS上发表论文 56 篇,共获授权专利 102 项。

2025年6月27日,国际期刊《科学》发表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等在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等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再生能力调控的关键“分子开关”——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并首次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标志着中国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机构目标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建,发挥双方各自学科和人才优势,在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为双方的发展增添新动能,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实验室设置

截至2024年4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有29个实验室和15个科研辅助中心。29个实验室分别是王晓东实验室、邵峰实验室、袭荣文实验室、杜立林实验室、黄牛实验室、李文辉实验室、董梦秋实验室、何新建实验室、张二荃实验室、王涛实验室、陈婷实验室、汤楠实验室、蒋辉实验室、齐湘兵实验室、曹鹏实验室、刘清华实验室、韩霆实验室、李超实验室、徐墨实验室、郑三多实验室、徐国泰实验室、王伟实验室、巴钊庆实验室、沈博实验室、孙硕豪实验室、徐纯福实验室、苏俊实验室、刘臻实验室和林睿实验室。15个科研辅助中心分别是生物信息学中心(与TIMBR项目的老师联合招收生物信息专业的学生)、影像中心、转基因动物中心、蛋白质组中心、抗体中心、化学中心、核酸测序中心、生物制品中心、代谢组学中心、生物文库中心、遗传筛选中心、生物仪器中心、电镜中心、流式中心和动植物中心。

科研团队

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认为研究生是该院的重要研究力量。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与中国多所大学建立了联合招生途径,通过多个方面的判断(参考――但是不局限于――考试成绩),选拔研究生。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要求自己能给研究生提供国际一流的培养,发现学生的才能和潜力所在,使所有学生的才华得到发挥。对于具体学生可以培养的部分,该院鼓励和尽力培养活跃和锐利评论性(critical)的思维、研究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大力提倡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既包括正式演讲和写作能力,更包括非正式场合交流能力;鼓励研究人员不分资历的平等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使研究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和本专业的著名和主要科学家直接交流和交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平均水平相当于美国生命科学一流系科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鼓励大学生到该院做毕业论文,也欢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到该院做暑期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科研活动,能够让有研究潜力的大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并弥补不足,在成为有创造性科学家的生涯上迈出第一步。

对于博士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希望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不仅对实验室有技术贡献,而且在学术思维上有提高,使其中有潜力的人能够成长为独立的科学家。使博后在该院工作期间能够得到比在国外更多的和国际同行重要科学家的直接个人交流。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秉承以兴趣为导向,因材施教的方针,鼓励师生平等交流科研思想,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在中国首先推行新生轮转实习制度,为师生提供双向了解的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学术年会、暑期学生夏令营等学术交流活动,并组织近50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成长空间。

截至2025年6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有在读博士339人,已毕业博士477人,博导校友100余人,产业界精英50余人。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多个重要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研究方向覆盖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病毒学、人类遗传学、植物学、计算生物学、合成及药物化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热门领域。

科研成果

论文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 SCI 论文共787篇,平均影响因子11.3,其中在CNS上发表论文56篇,共获授权专利102项。

行政管理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包括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北京市政府、中国医学科学院等8个部委。第一届理事会负责筹建北生所,聘任第一届科学指导委员会,并对所长人选进行全球招聘。科学指导委员会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学术咨询机构,由理事会聘任全球著名科学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研究院院长进行聘任前的学术评估,提出审核意见;对研究院的工作做出阶段性的评估并提出建议。每届科学指导委员会的任期为3年。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严格筛选实验室主任(PI)。PI享有选择研究领域的学术自由,研究院给予PI稳定的经费支持,使PI能心无旁骛地全心投入科研。在5年聘期内,实验室主任没有任何考核的压力。聘任后满5年,PI的工作将由科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同时院长结合其研究工作、对研究院的综合贡献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期聘任。

理事单位

现任领导

历任院长

所获荣誉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曾获得威廉·科利奖、费萨尔国王科学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等多项国际科学大奖,多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中国奖项,多人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人才资助项目。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概况介绍.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院内概况.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卲峰实验室揭示病原菌毒力效应蛋白IcsB通过全新的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拮抗宿主防御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简章.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中国科学家实现哺乳动物器官完全再生.今日头条.2025-06-30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调研评估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2025-06-30

科研要闻.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科研团队.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研究生院简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理事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

院长介绍.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2025-06-30